- 朱冰;
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已成全球普遍关切,中国“双碳”目标下限制CO2排放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及立法规制需要采用赋予权利的方式。该研究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交易与财产权利的规范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论证碳排放问题市场治理的本质,即排放行为的权利化过程。研究发现:(1)当碳排放作为大气利用方式被负载了道德因素的价值内涵,即生态环境要求,大气上财产权的构造需要扩展财产概念的法律意涵,承认大气的生态环境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财产),将现在被视为神圣的东西——气候的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能够被视为资产,至少是部分“商品化”。(2)大气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其上建构财产权利需要重新定义财产权内容,建构一个新的财产权系统及一个政府权力和私人财产相互组合的财产机制。(3)碳排放治理领域确权与监管的连接遵循元模式与对象模式的结构化特征,由单纯的“命令与控制”的行政监管,向与“市场与合作”的财产权统合模式转化。研究结果揭示深植于中国立法一般背景和制度实践的这些基本概念、类型和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大气生态环境法律治理的基础范畴,有助于对气候法学一般理论的理解和建构,中国“碳市场”建设正是沿着这一理论框架的逻辑轨线展开和调整。
2024年09期 v.34;No.28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1 ] - 王明喜;罗昊;
绿色创新是脱碳之源,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但市场失灵常常导致其供给不足,需要宏观政策给予必要的引导。那么,碳市场政策能否有效推动经济体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循理方能事成,该研究从企业投资视角构建碳市场推动经济体低碳创新微观驱动和绿色转型宏观演变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验证碳市场下企业早期投资行为的动态特征,作者基于中国2000—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建立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碳市场政策信息显著促进了企业早期投资结构的动态调整,持续推动企业生产设备绿色升级和生产工艺绿色创新,是经济体绿色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2)碳市场对企业投资调整和绿色创新的引导路径存在行业间差异,低隐含碳服务行业致力于生产设备升级,高隐含碳生产行业则倾向于产品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税收优惠政策显著影响碳市场下的企业绿色创新投资决策。(4)在碳市场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对于其他类型创新不存在挤出效应,且对经济体综合创新发展存在正向激励。据此,应稳步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完善“碳市场推动中国经济体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协同、配套政策,助力碳市场成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经济体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的长效机制。
2024年09期 v.34;No.289 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王倩;回禹杭;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不但给全球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实体企业也受到多维度的负向影响。科学度量并缓解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冲击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该研究以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法刻画企业面临的气候风险,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2)企业收益率和企业信用风险均是气候风险负向冲击企业价值的有效渠道,气候风险可通过降低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以及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而对企业价值产生负向影响。(3)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影响因行业特性、区域位置和企业规模差异而具有异质性。气候风险对重污染行业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的负向影响更大,上述企业经营过程中更应注重气候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4)企业绿色经营、提升风险管理与内控能力、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抑制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不利影响。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气候风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显著抑制了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气候风险冲击,建立气候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强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提升风险管理与内控水平,多措并举加强对气候风险的管理。
2024年09期 v.34;No.289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4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5 ] - 蒋灵多;赵晓静;张国峰;
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贸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和竞争的新领域。绿色贸易不仅是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条件。该研究基于2005—2019年中国海关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细致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中国绿色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推动了绿色产品贸易,使得绿色产品出口额提高16.79%;从数量与价格边际分解来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大幅提高了绿色产品出口数量,并降低了绿色产品出口价格,增强了城市绿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上述结论均稳健。(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还可以有效推动贸易绿色化转型,使得低碳城市绿色产品出口占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占低碳试点城市绿色产品出口平均比例的19.29%。(3)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促进节能减排与绿色创新两个效应推动城市绿色贸易发展,节能减排效应表现为城市生产更低能耗的绿色产品以及扩大对清洁生产设备的使用,绿色创新效应表现为城市绿色创新数量和绿色创新质量的同步提升。(4)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同时推动了中间品与一般贸易产品的绿色贸易发展;促进了城市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绿色贸易发展;在产品类别上则主要作用于可再生能源产品与环保产品。因此,政府应该: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绿色贸易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低碳城市建设在构建绿色产业链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4年09期 v.34;No.289 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康文梅;王谋;
自2019年欧盟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重提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来,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分别形成不同的欧盟CBAM提案,反映了不同机构对欧盟CBAM的关注重点,以及欧盟CBAM未来发展趋势。该研究在充分解读各机构欧盟CBAM提案的基础上,系统比较了不同欧盟CBAM提案在征收时间、对象、范围、价格等方面的差异,研判了欧盟CBAM未来发展趋势,并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情景分析法研究了欧盟CBAM不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处于实施过渡期阶段的欧盟CBAM法案,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配额拍卖周平均价格115美元/t(以二氧化碳当量计)下,中国将被征收5.014亿美元的碳关税,其中,钢铁部门受到的影响最大,约占70.26%。若按照欧盟CBAM法案提出的未来发展趋势计算,当欧盟CBAM征收部门不变,碳排放范围由“直接+部分间接”碳排放扩大到“直接+间接”碳排放,甚至隐含碳排放时,在同等碳价下中国将被分别征收7.048亿美元、11.347亿美元的碳关税,是未拓展之前的1.406倍、2.263倍。若征收部门扩大到包括有机化学品和塑料等8个部门,碳排放范围扩大到“直接+间接”碳排放,中国将被征收16.473亿美元的碳关税,达到当前执行法案的3.285倍。随着征收部门进一步扩大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第四期碳泄漏清单中玻璃等领域,乃至中国出口碳排放较多的机械等领域(欧盟第一期和第二期碳泄漏清单均包括机械设备部门),欧盟CBAM对中国的负面经济影响将会成倍增长。
2024年09期 v.34;No.289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 付俊怡;王强;杨铖;吴巧生;
在能源低碳转型和供应风险冲击的双重影响下,天然气供应安全对各经济体实现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为探究风险频发背景下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该研究首先基于天然气贸易数据构建全球天然气供应网络,通过计算机仿真并运用逾渗理论识别全球天然气核心供应网络。其次,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改进级联失效模型模拟风险传递的动态过程,明晰风险传递路径。在此基础上,量化核心供应网络中主要天然气供应经济体减少供应时,作为核心供应网络中主要进口国的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天然气进口损失。结果表明:(1)当天然气供应网络遭受攻击时,其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度中心性由高到低排名前16%的经济体构成全球天然气核心供应网络。(2)中国天然气进口损失,不仅随风险源经济体出口中国天然气数量的上升而上升,而且随价格指数涨幅和风险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风险程度增加造成的影响高于价格指数。(3)风险源为尼日利亚时,中国天然气进口损失最大。风险源为美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时,在风险程度为50%情况下,中国天然气没有进口损失,而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风险程度为35%和65%时,中国天然气存在进口损失。这意味着,要想降低外部风险对中国天然气供应的影响,一是要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尼日利亚、美国等重要风险源经济体的动态监测和管控;二是要做好天然气市场预期管理以降低价格波动对天然气进口的影响;三是通过强化战略储备和参与全球治理等措施增强中国天然气进口风险抵御能力。研究结论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效的资源安全战略,以建立一个具有更高韧性的贸易体系,从而提高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效率。
2024年09期 v.34;No.289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韩松花;赵艺璇;
随着数字要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数字产业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均会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能源“双控”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该研究首先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3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该指数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并采用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最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考察。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广东、江苏等东部省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而宁夏、青海等西部省份则相对较差。(2)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有效助力于能源“双控”目标的实现。(3)受节能潜力以及新技术接受能力等多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数字经济对能源“双控”的助力作用有所降低;而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数字经济在节能和效率提升方面的积极影响均有所增加,数字经济自身发展水平则并未导致该影响存在异质性。(4)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达到节能和增效的目的,但由于工业产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并没有对其产生显著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充分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补贴支持、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等政策建议。
2024年09期 v.34;No.289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唐菁;张娜;易露;曾庆均;
减排是基础,增汇是保障,农业领域减排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力所在。为探索农业碳中和的有效路径,该研究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碳补偿率,运用点度中心度、隶属度模型和Moran's I分析其空间分布、空间辐射和空间集聚格局;进一步结合收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收敛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农业碳补偿率的驱动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农业碳补偿率上升趋势明显,但总碳汇仍不足以覆盖碳排放,且上、下游领先,中游落后;(2)中心城市自东向西演化趋势明显,分布格局演变为成都一极,苏州、长沙、武汉等八核心,杭州、岳阳等多点联动的“一极八核,多点带动”格局,上、中、下游“分区域,多核心”的趋势越加明朗;(3)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整体呈现协同演进的格局,上游城市协同互动减排增汇的趋势更加显著;(4)农业内部结构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碳补偿率的促进作用不仅来自直接效应,还有部分来自反馈效应,且邻近城市的农业内部结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均有利于本地区碳补偿率的提升。基于该研究结论,建议创立农业碳中和示范区,领先城市与追随城市、边缘城市“强弱扶持”,加大区域间协同互动减排增汇力度,以“小区域”带动“大区域”实现农业碳中和。
2024年09期 v.34;No.289 7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冯晓龙;朱滢洁;李军;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高牧户适应能力,激励其采取适应性行为对稳定家庭生计,维护草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内蒙古和青海两省(区)牧户微观调查数据,揭示信贷约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而以购买畜牧保险、补饲和非农就业为重点,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信贷约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及其适应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信贷约束抑制了牧户购买保险与补饲行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抑制牧户非农就业,但促进其补饲行为,且这一积极影响会在面临信贷约束时被削弱。(2)信贷约束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不同规模牧户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信贷约束对大规模牧户补饲与购买保险行为均存在抑制作用,促进大规模牧户非农就业;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显著促进小规模牧户补饲和大规模牧户购买保险,抑制小规模牧户外出就业;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缓解信贷约束对大规模牧户购买保险的不利影响,但会削弱信贷约束对大规模牧户非农就业的积极影响。为此,该研究提出应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政策、提高牧户非农就业技能、完善畜牧业保险、加强饲草供给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2024年09期 v.34;No.289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