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

  • 财产视角下的碳排放治理:气候法学的权利构造

    朱冰;

    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已成全球普遍关切,中国“双碳”目标下限制CO2排放和高效利用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及立法规制需要采用赋予权利的方式。该研究将温室气体排放的市场交易与财产权利的规范结构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论证碳排放问题市场治理的本质,即排放行为的权利化过程。研究发现:(1)当碳排放作为大气利用方式被负载了道德因素的价值内涵,即生态环境要求,大气上财产权的构造需要扩展财产概念的法律意涵,承认大气的生态环境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财产),将现在被视为神圣的东西——气候的生态环境的道德要求能够被视为资产,至少是部分“商品化”。(2)大气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在其上建构财产权利需要重新定义财产权内容,建构一个新的财产权系统及一个政府权力和私人财产相互组合的财产机制。(3)碳排放治理领域确权与监管的连接遵循元模式与对象模式的结构化特征,由单纯的“命令与控制”的行政监管,向与“市场与合作”的财产权统合模式转化。研究结果揭示深植于中国立法一般背景和制度实践的这些基本概念、类型和结构,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大气生态环境法律治理的基础范畴,有助于对气候法学一般理论的理解和建构,中国“碳市场”建设正是沿着这一理论框架的逻辑轨线展开和调整。

    2024年09期 v.34;No.28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1 ]
  • 创新视角下碳市场推动经济体绿色转型的微观机理

    王明喜;罗昊;

    绿色创新是脱碳之源,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但市场失灵常常导致其供给不足,需要宏观政策给予必要的引导。那么,碳市场政策能否有效推动经济体绿色创新体系建设?循理方能事成,该研究从企业投资视角构建碳市场推动经济体低碳创新微观驱动和绿色转型宏观演变的理论分析框架。为验证碳市场下企业早期投资行为的动态特征,作者基于中国2000—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建立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如下:(1)碳市场政策信息显著促进了企业早期投资结构的动态调整,持续推动企业生产设备绿色升级和生产工艺绿色创新,是经济体绿色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力支撑。(2)碳市场对企业投资调整和绿色创新的引导路径存在行业间差异,低隐含碳服务行业致力于生产设备升级,高隐含碳生产行业则倾向于产品创新。(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税收优惠政策显著影响碳市场下的企业绿色创新投资决策。(4)在碳市场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对于其他类型创新不存在挤出效应,且对经济体综合创新发展存在正向激励。据此,应稳步推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完善“碳市场推动中国经济体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协同、配套政策,助力碳市场成为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经济体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碳达峰和如期碳中和的长效机制。

    2024年09期 v.34;No.289 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下载次数:6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王倩;回禹杭;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不但给全球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带来了严峻挑战,而且实体企业也受到多维度的负向影响。科学度量并缓解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冲击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该研究以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文本分析法刻画企业面临的气候风险,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1)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2)企业收益率和企业信用风险均是气候风险负向冲击企业价值的有效渠道,气候风险可通过降低企业的资产收益率以及增加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而对企业价值产生负向影响。(3)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负向影响因行业特性、区域位置和企业规模差异而具有异质性。气候风险对重污染行业企业、非东部地区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的负向影响更大,上述企业经营过程中更应注重气候风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4)企业绿色经营、提升风险管理与内控能力、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抑制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不利影响。调节效应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以及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气候风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显著抑制了气候风险对企业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应密切关注气候风险冲击,建立气候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强化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知、提升风险管理与内控水平,多措并举加强对气候风险的管理。

    2024年09期 v.34;No.289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4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5 ]
  •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中国绿色贸易发展的影响

    蒋灵多;赵晓静;张国峰;

    在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绿色贸易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和竞争的新领域。绿色贸易不仅是构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条件。该研究基于2005—2019年中国海关数据和中国城市统计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细致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中国绿色贸易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推动了绿色产品贸易,使得绿色产品出口额提高16.79%;从数量与价格边际分解来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大幅提高了绿色产品出口数量,并降低了绿色产品出口价格,增强了城市绿色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上述结论均稳健。(2)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还可以有效推动贸易绿色化转型,使得低碳城市绿色产品出口占比提高1.53个百分点,占低碳试点城市绿色产品出口平均比例的19.29%。(3)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促进节能减排与绿色创新两个效应推动城市绿色贸易发展,节能减排效应表现为城市生产更低能耗的绿色产品以及扩大对清洁生产设备的使用,绿色创新效应表现为城市绿色创新数量和绿色创新质量的同步提升。(4)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同时推动了中间品与一般贸易产品的绿色贸易发展;促进了城市对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绿色贸易发展;在产品类别上则主要作用于可再生能源产品与环保产品。因此,政府应该:深入推进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进程,以更好地发挥其在推动绿色贸易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低碳城市建设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好低碳城市建设在构建绿色产业链方面的重要作用。

    2024年09期 v.34;No.289 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基于不同提案比较分析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未来走向及其经济影响

    康文梅;王谋;

    自2019年欧盟发布的《欧洲绿色协议》重提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以来,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分别形成不同的欧盟CBAM提案,反映了不同机构对欧盟CBAM的关注重点,以及欧盟CBAM未来发展趋势。该研究在充分解读各机构欧盟CBAM提案的基础上,系统比较了不同欧盟CBAM提案在征收时间、对象、范围、价格等方面的差异,研判了欧盟CBAM未来发展趋势,并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情景分析法研究了欧盟CBAM不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研究发现:目前处于实施过渡期阶段的欧盟CBAM法案,在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配额拍卖周平均价格115美元/t(以二氧化碳当量计)下,中国将被征收5.014亿美元的碳关税,其中,钢铁部门受到的影响最大,约占70.26%。若按照欧盟CBAM法案提出的未来发展趋势计算,当欧盟CBAM征收部门不变,碳排放范围由“直接+部分间接”碳排放扩大到“直接+间接”碳排放,甚至隐含碳排放时,在同等碳价下中国将被分别征收7.048亿美元、11.347亿美元的碳关税,是未拓展之前的1.406倍、2.263倍。若征收部门扩大到包括有机化学品和塑料等8个部门,碳排放范围扩大到“直接+间接”碳排放,中国将被征收16.473亿美元的碳关税,达到当前执行法案的3.285倍。随着征收部门进一步扩大到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第四期碳泄漏清单中玻璃等领域,乃至中国出口碳排放较多的机械等领域(欧盟第一期和第二期碳泄漏清单均包括机械设备部门),欧盟CBAM对中国的负面经济影响将会成倍增长。

    2024年09期 v.34;No.289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 ]
  • 中国天然气供应风险响应研究

    付俊怡;王强;杨铖;吴巧生;

    在能源低碳转型和供应风险冲击的双重影响下,天然气供应安全对各经济体实现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为探究风险频发背景下天然气供应安全问题,该研究首先基于天然气贸易数据构建全球天然气供应网络,通过计算机仿真并运用逾渗理论识别全球天然气核心供应网络。其次,构建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改进级联失效模型模拟风险传递的动态过程,明晰风险传递路径。在此基础上,量化核心供应网络中主要天然气供应经济体减少供应时,作为核心供应网络中主要进口国的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天然气进口损失。结果表明:(1)当天然气供应网络遭受攻击时,其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度中心性由高到低排名前16%的经济体构成全球天然气核心供应网络。(2)中国天然气进口损失,不仅随风险源经济体出口中国天然气数量的上升而上升,而且随价格指数涨幅和风险程度的增加而增加,风险程度增加造成的影响高于价格指数。(3)风险源为尼日利亚时,中国天然气进口损失最大。风险源为美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时,在风险程度为50%情况下,中国天然气没有进口损失,而是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风险程度为35%和65%时,中国天然气存在进口损失。这意味着,要想降低外部风险对中国天然气供应的影响,一是要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尼日利亚、美国等重要风险源经济体的动态监测和管控;二是要做好天然气市场预期管理以降低价格波动对天然气进口的影响;三是通过强化战略储备和参与全球治理等措施增强中国天然气进口风险抵御能力。研究结论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效的资源安全战略,以建立一个具有更高韧性的贸易体系,从而提高天然气供应的安全性和效率。

    2024年09期 v.34;No.289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数字经济对中国能源“双控”目标的影响

    韩松花;赵艺璇;

    随着数字要素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逐步提升,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而数字产业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均会对能源消费产生影响。因此,基于能源“双控”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该研究首先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3个角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计算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该指数对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并采用门槛效应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最后对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考察。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不同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显著差异,广东、江苏等东部省份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优势明显,而宁夏、青海等西部省份则相对较差。(2)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降低能源消费总量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有效助力于能源“双控”目标的实现。(3)受节能潜力以及新技术接受能力等多因素的影响,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数字经济对能源“双控”的助力作用有所降低;而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数字经济在节能和效率提升方面的积极影响均有所增加,数字经济自身发展水平则并未导致该影响存在异质性。(4)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达到节能和增效的目的,但由于工业产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数字基础设施的发展并没有对其产生显著影响。根据以上结论,提出充分保护企业创新成果、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补贴支持、加大数字人才培养力度等政策建议。

    2024年09期 v.34;No.289 67-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农业碳补偿率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来自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经验证据

    唐菁;张娜;易露;曾庆均;

    减排是基础,增汇是保障,农业领域减排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力所在。为探索农业碳中和的有效路径,该研究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农业碳补偿率,运用点度中心度、隶属度模型和Moran's I分析其空间分布、空间辐射和空间集聚格局;进一步结合收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空间收敛特征;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农业碳补偿率的驱动因素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农业碳补偿率上升趋势明显,但总碳汇仍不足以覆盖碳排放,且上、下游领先,中游落后;(2)中心城市自东向西演化趋势明显,分布格局演变为成都一极,苏州、长沙、武汉等八核心,杭州、岳阳等多点联动的“一极八核,多点带动”格局,上、中、下游“分区域,多核心”的趋势越加明朗;(3)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且整体呈现协同演进的格局,上游城市协同互动减排增汇的趋势更加显著;(4)农业内部结构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碳补偿率的促进作用不仅来自直接效应,还有部分来自反馈效应,且邻近城市的农业内部结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农业劳动力规模均有利于本地区碳补偿率的提升。基于该研究结论,建议创立农业碳中和示范区,领先城市与追随城市、边缘城市“强弱扶持”,加大区域间协同互动减排增汇力度,以“小区域”带动“大区域”实现农业碳中和。

    2024年09期 v.34;No.289 7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信贷约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

    冯晓龙;朱滢洁;李军;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提高牧户适应能力,激励其采取适应性行为对稳定家庭生计,维护草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与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内蒙古和青海两省(区)牧户微观调查数据,揭示信贷约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机理,进而以购买畜牧保险、补饲和非农就业为重点,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信贷约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及其适应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信贷约束抑制了牧户购买保险与补饲行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抑制牧户非农就业,但促进其补饲行为,且这一积极影响会在面临信贷约束时被削弱。(2)信贷约束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不同规模牧户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信贷约束对大规模牧户补饲与购买保险行为均存在抑制作用,促进大规模牧户非农就业;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显著促进小规模牧户补饲和大规模牧户购买保险,抑制小规模牧户外出就业;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能缓解信贷约束对大规模牧户购买保险的不利影响,但会削弱信贷约束对大规模牧户非农就业的积极影响。为此,该研究提出应实施差异化的信贷政策、提高牧户非农就业技能、完善畜牧业保险、加强饲草供给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2024年09期 v.34;No.289 9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5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 就业促进还是就业抑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与企业劳动雇佣

    于连超;耿弘基;杨浩祥;王雷;

    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和更深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该研究以ISO 14001环境标准为准绳,创新性地构建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评价体系,并运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1)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显著促进了企业劳动雇佣,表现为“就业促进效应”。(2)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是通过经营风险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实现的,其中经营风险机制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环境处罚、企业环境税收等政策风险,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等供应链风险;资源获取机制表现为提高了企业政府补助、企业信贷融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等资源获取。(3)边界条件分析发现,当产权性质为非国有、行业竞争激烈以及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显著。(4)拓展性分析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显著优化了企业劳动力结构,表现出企业劳动力学历结构和岗位结构明显改善;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具有市场溢出效应,表现出市场类型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企业劳动雇佣均明显增加。该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1)政府层面,加快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标准的协同联动,改善劳动力市场。(2)企业层面,积极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扩大劳动力规模,优化劳动力结构。(3)劳动者层面,优化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新形势下的择业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

    2024年09期 v.34;No.289 10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环境规制是否有利于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基于外部性视角的研究

    王玉泽;罗能生;石磊;

    当前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不仅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公共健康产生重大威胁。更为严重的是,空气污染具有空间溢出特征,空气污染对公共健康的损害也因此具有负外部性。那么,作为污染的重要约束机制,环境规制能否改善公共健康?其健康影响是否具有正外部性?尚缺乏有力的经验证据。作者基于1998—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并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健康影响的外部性。结果显示:(1)环境规制能够有效降低本地区的人口死亡率,改善公共健康水平,但没有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环境规制主要通过降低空气污染、提升公众的污染认知水平,进而改善公共健康状况;而地区间普遍存在的环境规制逐底竞争,是制约环境规制发挥正外部性的关键因素。(3)进一步分析发现,孕产妇等脆弱人群对空气污染的危害更为敏感,能够从环境规制中获得更多的健康收益。(4)自2007年环境目标约束正式纳入各省市的官员考核指标之后,环境规制的健康改善效应逐步实现。(5)环境规制不仅降低了人口死亡率,而且降低了精神科就诊率,对公众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了积极影响。鉴于此,应加强区域间的环境规制合作,树立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顶层设计;推进环境与健康的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全民污染认知水平与污染防护意识。该研究对于推进区域间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控与公共健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2024年09期 v.34;No.289 113-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1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数字金融能缓解短贷长投对企业持续绿色创新的不利影响吗?

    汤龙;陈享光;

    以短贷长投为代表的金融服务不足已严重制约了企业持续绿色创新,并阻碍了其绿色转型。该研究采用交互项模型,利用中国2011—2021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和城市数字金融指数,分析数字金融在缓解短贷长投对企业持续绿色创新不利影响的作用与机制。研究发现:(1)短贷长投会显著降低企业的持续绿色创新能力,而数字金融的发展则可显著缓解短贷长投对企业持续绿色创新的不利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缓解效应会因企业与银行间是否存在关联、企业所处生命周期、污染程度以及各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差异而存在显著异质性。(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优化企业融资、内外部治理和研发投入等途径,显著缓解了短贷长投对企业持续绿色创新的不利影响。其中,融资机制主要包括提高金融服务可达能力、降低企业信贷成本和融资约束,内外部治理机制主要包括提高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减少管理者短视行为,研发投入机制主要包括升级企业人力资本结构和增加研发投入。基于此,各地区应充分利用数字金融来赋能企业发展,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满足企业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同时,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提高社会环保和监督意识,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持续推动企业绿色创新发展。

    2024年09期 v.34;No.289 123-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绿色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

    赵金国;王秀丽;李先涛;

    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举措,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黄河流域具有显著的资源、生态和区位特殊性,需协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在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中的作用,该研究选取黄河流域2009—2021年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反映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从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的视角研究环境规制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显示:(1)绿色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且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2)基于环境治理成效的环境规制在绿色技术创新和城市绿色发展间的调节作用整体上不显著,但在上游和中游地区,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显著。(3)环境规制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城市绿色发展中存在一个合理的强度区间,强度过低或过高都会限制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果。(4)经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仍然显著,影响程度的大小从上游地区到下游地区依次递减。基于此,该研究提出,要充分考虑黄河流域的地域特点,树立协同推进绿色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绿色技术创新在城市绿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理解环境规制在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合理设定环境规制强度,因地制宜实施环境规制政策,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绿色发展。

    2024年09期 v.34;No.289 13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1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 ]

生态经济与美丽中国

  • 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逻辑关系与关键问题

    聂承静;刘鑫旺;

    目前中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程度不高,生态产品生产的内生动力不足,厘清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逻辑关系和关键问题对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视野和长远视野,通过对文献资料、政策和实践进行归纳,系统剖析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促逻辑,讨论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辩证关系,总结出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研究得出:(1)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实现绿色发展;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和平发展动力;符合生态文明战略的核心要义,推动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倒逼科技创新升级;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案例。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改革进程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社会环境、制度遵循、技术支撑和现实依据。(2)从长远来看,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问题是对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成果共享、自然环境保护与森林生产经营、林业政府管制与市场主导、林地产权与公平效率、科学技术发展与森林生态产业之间关系的平衡协调。研究建议:在设计与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长效机制时,将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充分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施稳定长效的惠林政策,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高效社会的链接叠加效应,严格保护林农的林地资源权益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科学技术赋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该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式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话语体系建设,为进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2024年09期 v.34;No.289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保障生态安全”的环境立法表达——以流域生态安全为中心展开

    孟庆瑜;李佳萌;王耀华;

    相较于一般意义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障生态安全”因更加突出的底线控制思维与短板效应视角而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缘于生态安全尚存概念不清、定位不明的学理困境,“保障生态安全”虽在环境立法中提出,但未能具体且充分展开。实现“保障生态安全”在环境立法的表达完善应首先明晰生态安全的现有表达分异,并对其内涵与定位作出明确。鉴于生态安全必须从区域尺度衡量的基本特性,以及现有环境法律体系由基本法和大量以生态空间与要素为类型的单行法构成的基本情况,选取流域这一重要且典型的自然生态区域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阐明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内容的具体构成,并分析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在环境立法中的应然与实然。流域生态安全立法的完善理论上应当达至层级与要素的多维度关照、价值明确与内容充实的全面化展开,反观当前立法现状,相关立法关涉流域生态安全保障的规范则处于空白与重叠并存、模糊与整体关照不足的实然境地。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是推进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化的重要方式,实现“保障生态安全”在环境立法中的良好表达可以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契机。应首先明确生态安全整体性融入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的路径选择,即不制定综合性较强的生态安全法,而是以“理念指引-原则遵循-制度实施”体系贯彻,在以“纂”为主的总则编中规定“保障生态安全”的立法目的、基本原则与基本制度,在以“编”为主的分编中体系化贯彻具体制度的构建,以最终形成整体上生态安全价值理念的立法彰显。

    2024年09期 v.34;No.289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乡村可持续发展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赋能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逻辑、模式与进路

    崔超;郜亮亮;来晓东;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更是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和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所体现的是由传统的特色产业向以新时代的“土特产”为抓手的高质量的特色产业转变,以及由以往仅追求经济效益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和自身特征呈现出与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及需求的内在一致性,一方面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始终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和创新发展同向推进;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所具备的“多样化发展”“多元化合作”“多维化增收”等特征,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生成“要素聚合、协同联合、利益融合”的多重效应,从而有效促进资源整合与要素汇集、构建特色优势与规模发展、确保价值转化与农民利益,进而满足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需求,并形成多种赋能实践模式。为加快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实现,应从建立“村庄内部—村庄之间—‘县乡村’之间”的多维联动,优化资源利用、品牌建设、产业结构,立足产权制度创新、生产要素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统筹、绿色和高质量发展,合理布局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规划、提高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效率、促进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从而充分提升和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乡村特色产业绿色转型中的赋能作用。

    2024年09期 v.34;No.289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1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数字新基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及实证检验

    史恒通;张浩;裴辉儒;

    数字新基建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引擎,对于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2009—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熵权法测度指标并建立计量模型,从城乡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等多元化视角入手,立足融合型和创新型等为代表的数字新基建,实证检验了数字新基建对城乡融合发展及其各分维度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数字新基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这一正向效应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低科技投入地区和低工业化水平地区更为显著。从分维度分析,数字新基建对空间融合、社会融合和生态融合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而对人口融合和经济融合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2)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在数字新基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数字新基建能够通过降低创新成本,进一步减少信息不对称、缩短研发时间以此提升城乡融合进程;另一方面,数字新基建可以深化要素市场联动,促进生产力水平智能化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此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新基建对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推动周边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据此提出,应加强数字新基建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各领域的渗透程度,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同时根据不同区位、科技投入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等采用差异化数字新基建发展战略,提升周边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2024年09期 v.34;No.289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1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 “粮改饲”补贴政策对农地租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王术坤;林文声;刘长全;杨国蕾;

    “粮改饲”补贴政策主要是通过补贴农业企业撬动农户生产方式改变,以达到农业调控的整体目标,目前鲜有文献研究此类补贴模式对农地租金的影响。该研究首先理论分析了“粮改饲”补贴政策从养殖企业传导到农户进而影响农地租金的传输机制,然后利用2020年和2022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10省份50县300村4 384户5 894个地块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粮改饲”补贴政策对农地租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粮改饲”补贴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户收取土地租金的比例和价格。(2)机制分析发现,“粮改饲”补贴政策主要通过提高饲料粮种植比例、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地流转市场的方式提高农地流转租金。(3)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养殖企业附近、耕地资源禀赋较好、土地密集型作物种植区的农地,“粮改饲”补贴对农地租金发挥更大的政策效应;对于劳动力资源禀赋差异,该补贴对农地租金的影响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1)优化“粮改饲”补贴政策,将“粮改饲”补贴政策与适宜当地青贮玉米等饲料粮生产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减少耕地资源与农产品市场错配,有效发挥耕地资源的使用效率。(2)优化农地流转市场,发挥土地规模效应,引导农户大规模种植青贮玉米。(3)探索更加灵活的“粮改饲”补贴模式,鼓励农业企业与农业大户直接合作,通过企业引导农户生产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整体的社会福利。

    2024年09期 v.34;No.289 18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地权依赖:土地发展权过度转移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困境

    王子阳;

    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取决于失地农民市民化转型的完成度,而土地发展权配置对市民化内涵演变至关重要,因此探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发展权配置与失地农民市民化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既有关于失地农民市民化的主要研究普遍认为需要增权于民,但却难以解释为何部分地区失地农民土地权利密集与市民化转型迟缓同生并存的现实。基于此,该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珠三角城郊失地农民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论证土地发展权配置是如何影响农民市民化发展进程及其社会性后果。研究结果表明:(1)囿于历史与制度等原因,珠三角城郊失地农民长期享有着较为充分的土地发展权配置,但是失地农民并没有真正完成市民化转型,反而在市场就业、居住选择和社会场域等方面呈现出多重反市民化现象。(2)究其实质在于,珠三角地区土地发展权过度转移强化了失地农民对土地增值收益的高度依赖,致使大部分失地农民不断地“再乡土化”,进而形塑出反市民化结构,最终造成其日趋脱嵌于现代城市发展体系。这意味着,土地发展权的赋权并不必然等同于失地农民市民化能力的获得。(3)据此,需要校正目前珠三角地区土地发展权配置偏差,在保障失地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逐渐推动土地发展权配置由过度型向适度型转变。为此,一是需要强化政府土地发展统筹,明晰权利归属法律主体;二是应优化征地补偿方式,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三是有必要建立失地农民诉求的甄别和回应机制体系,完善土地征收与收益分配的制度监督。

    2024年09期 v.34;No.289 19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