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玲;胡佳霖;张子略;
“双碳”目标深度嵌入国家发展格局,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数字经济“降碳”作用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降碳增效”问题,深入挖掘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基于2003—2022年88个国家面板数据,从碳排放和碳生产率两个维度评估数字经济发展的“降碳增效”效应及其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在国际比较框架下,数字经济的“降碳增效”效应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中,对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形关系,而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则呈“U”形关系,拐点值分别为1.146和0.884。(2)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降碳增效”效应在中高和高收入国家及资源依赖度较低的国家更为显著。(3)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进而间接影响碳排放量与碳生产率。(4)能耗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影响“降碳增效”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强化了非线性效应的平稳性,并推迟了能耗拐点的出现。(5)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的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具有空间效应,但与对本国的影响相比,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因此,建议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降碳增效”的发展理念,推动拐点的提前形成与曲线的持续优化;立足“降碳”与“增效”的协调统一,实现碳排放下降与生产率提升的良性互动;多渠道提升数字化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
2025年06期 v.35;No.298 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孙倩;李国祥;薛进军;
各地区协同推进低碳转型,是中国破解资源环境约束、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短板的必然选择。然而,地区间碳排放空间失衡和降碳策略的异质性特征,对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构成严峻挑战。该研究基于不平等理论,剖析地区间碳排放差异的形成机理,系统解构数字经济缓解地区间碳排放不平等的理论逻辑,通过要素配置效率与偏向性技术进步双重传导路径,揭示其作用机制,并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降低城市间碳排放不平等程度,提升高碳城市的碳减排速率,该结论在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强化技能溢价效应,逐步引导技术进步更多地依赖高技能劳动力,更好地推动高碳城市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进而缩小城市间碳排放不平等。相较于减排偏向性技术进步,节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由于更契合高碳城市的要素禀赋特征,故在缓解碳排放不平等方面更具优势。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缓解高数字禀赋城市的碳排放不平等,较高的数字技术应用空间和人力资本水平有助于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碳排放不平等的缓解效应。鉴于此,该研究提出应构建多元协同政策体系,推动地区间数字技术合作和要素流动,加速高碳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技术要素优化配置,以数字化治理协同推进低碳转型,从而激发数字经济提升碳减排效率与缓解碳排放不平等的倍增效应。
2025年06期 v.35;No.298 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杨巨声;蒋影;管智超;胡国鹏;
碳减排的本质是公共物品供给的调整,厘清碳排放的根源、实现“双碳”目标亟须关注内生于治理结构的政府行为。该研究以“省直管县”(PMC)改革为切入点,在搭建“政府治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9年区县级和1998—2014年工业企业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验证PMC改革对碳排放的影响,并从政企激励约束层面阐述该影响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PMC改革抑制了试点区县的碳排放,该效应经过事件分析、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估计、交叠DID模型等检验后依然稳健。改革对碳排放的抑制效应可进一步溯及辖区内的工业企业。(2)PMC改革的“财政分权”特性改变工业企业面临的税收和补贴激励,补贴的正向激励覆盖税收的负向激励,最终优化企业生产行为并推动绿色创新,降低企业碳排放;PMC改革的“扁平化”特性改变了监管幅度及规制力度,规制力度强化了对企业的约束,并最终消解了监管幅度扩大带来的监管缺失,使PMC改革抑制粗放生产并倒逼绿色创新,促进企业的低碳行为。(3)宏观地区层面,PMC改革对试点碳排放的影响在空间上呈现为东南部抑制,西部和东北部加剧;在时间上呈现为早期波动,中期加剧,后期抑制。微观企业层面,PMC改革的碳减排作用对于处在经济较为发达和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地区的企业、行业竞争激烈程度较低的企业以及非国有性质的企业更为明显。该研究结论有助于回应环境联邦主义对“逐顶竞争”与“逐底竞争”的理论纷争,同时能够启发如何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组合发力以实现“双碳”目标。
2025年06期 v.35;No.298 2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李勋来;訾佳佳;
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发展带来贸易规则和贸易竞争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在此背景下探讨出口产品绿色提质与碳减排之间的作用机制和影响因素,对于中国积极践行碳减排承诺、引领全球绿色贸易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一般均衡污染贸易模型与相关宏观经济思想进行理论推导,认为出口产品质量对碳减排的影响受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以及政府规制行为的综合作用,4种主要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与碳减排之间的因果机理和驱动特性。结合推导结论,再根据动态面板数据构建多模型研究框架和指标体系,并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从实证结论和理论视角探讨中国出口贸易绿色低碳发展的内因及战略变革的方向。研究发现:(1)出口产品质量对二氧化碳排放的规制是长期过程,并受其他因素干扰。提高产品质量有助于减轻环境负担,但排放量受到自身惯性影响时期较长。聚焦长期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支持出口产品尽快达到低碳政策预期效果。(2)技术效应存在中介作用,与此同时,政府规制行为尚未形成稳定的碳减排效应,应合理利用创新政策、研发投入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技术发展与出口产品绿色提质协同机制建设。(3)碳排放量与规模效应以及所处阶段相关联。当前中国区域工业发展和宏观经济发展规模水平下,出口产品质量对碳排放量存在负向约束效应。碳减排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政策施行须考虑经济周期和规模效应阶段,确保绿色技术和环境保护政策的科学和可持续。
2025年06期 v.35;No.298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宋英杰;马富伟;
实现“双碳”目标,技术的创新扩散特别是绿色低碳技术的有效扩散意义重大。碳排放规制作为政府减少碳排放的政策手段,在推动具有正外部性的绿色低碳技术扩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以碳排放规制和绿色低碳技术扩散为研究对象,对碳排放规制如何影响绿色低碳技术扩散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该研究选取2009—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碳排放规制的绿色低碳技术扩散效应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采用双重差分模型拓展分析碳排放规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政策实施的有效性。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可知:(1)相对于命令型政策工具,激励型政策工具助推绿色低碳技术扩散的效果更好,且命令型政策工具与激励型政策工具存在互补关系。(2)碳排放规制政策对绿色低碳技术扩散的促进作用在长期发挥作用有限。(3)不同区域类型下政策工具对绿色低碳技术扩散的敏感度上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工具在西部、北方、低碳和高碳排放区域显著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扩散。(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实施对绿色低碳技术扩散具有积极影响。进而提出了发展市场化激励型碳交易机制、优化命令型政策规制的绿色低碳技术扩散效应、发挥命令型政策工具和激励型政策工具的互补作用、针对地区差异进行差异化碳排放规制政策建议。
2025年06期 v.35;No.298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董丽晶;张凌宇;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从政策层面促进就业成为重要议题。低碳试点政策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能否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回答这一问题,该研究选取2006—2019年249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低碳试点政策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政策在增加总就业人数的同时,增加了第三产业、高技术行业以及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人数,即该政策扩大了就业规模、优化了就业结构,实现了就业扩容提质,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可靠。(2)机制分析表明,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创新补偿效应增加总就业人数和高技术行业就业人数,实现了就业规模扩大与就业行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调整效应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优化了就业产业结构;通过要素匹配效应增加高技能劳动力就业人数,优化了就业技能结构。(3)异质性分析表明,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就业规模、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从经济区域视角,低碳试点政策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主要存在于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存在于东部和中部城市;从城市规模视角,低碳试点政策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主要存在于规模较小城市,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存在于规模较大城市;从资源禀赋视角,低碳试点政策对就业规模、就业结构的影响均存在于非资源型城市;从创新偏好视角,低碳试点政策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创新偏好较弱城市,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创新偏好较强城市。因此,“十五五”期间,为在低碳转型过程中持续实现就业扩容提质,试点城市应当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同时,也应当注意低碳试点政策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影响的差异性,科学规划、有序推广试点经验,并逐步扩大政策覆盖范围。
2025年06期 v.35;No.298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广来;熊颖;余坚;张宁;
气候政策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能提高经济增长动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成为协同实现“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目标的新举措。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气候政策的环境效应与创新效应等,鲜有关注其收入分配效应。该研究基于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选取《“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与《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分别表征命令控制型气候政策与市场型气候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二者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1)市场型气候政策实施后,试点省份的收入分配差距相对于非试点省份下降了18.9%,而命令控制型气候政策对收入分配差距不具有明显影响。这一结果在通过平行趋势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市场型气候政策主要通过就业升级、行业间技能溢价和农村清洁能源发展等渠道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而命令控制型气候政策对这些机制均无显著影响,体现出命令控制型气候政策的强制性质与市场型气候政策的激励性质在影响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异。(3)进一步考虑政策效果的空间溢出可能性后,发现命令控制型气候政策对本省份、邻近省份均不具有收入分配效应,而市场型气候政策虽然缩小了试点省份的收入分配差距,但对邻近非试点省份并无溢出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基准回归结果。据此,该研究提出发展以市场型为主、命令控制型为辅的气候治理政策体系,引导传统行业向新兴低碳技术行业转型升级,关注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政策建议。
2025年06期 v.35;No.298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许兰;杨俊;杨丁鉴;
智慧能源的发展将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以及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多个渠道,在保持能源稳定供给的同时减少污染物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目标的重要方式。该研究基于有限理性假设,构建了“政府—能源企业—消费者”三方非合作动态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政府监管下能源企业发展智慧能源、消费者发展分布式能源并成为产消者(即兼具生产功能的消费者)的理想演化策略,并通过数值模拟探究了实现理想演化策略所需的政策组合以及各项政策之间的协同。研究结果表明:(1)在智慧能源发展初期,理想的系统演化均衡是政府监管下能源企业选择发展智慧能源、消费者选择发展分布式能源并成为产消者,进而在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同时实现环境质量提升。(2)智慧能源发展专项资金、分布式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环境税、环境税减免以及政府监管等政策工具的组合能够解决政府、能源企业和消费者在智慧能源发展过程中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保障理想的系统演化均衡的实现。(3)环境税与智慧能源和分布式能源专项资金补贴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能源企业不发展智慧能源时付出的环境成本越高,或发展智慧能源后获得的环境税减免越大,则能源企业发展智慧能源所需的专项资金补贴越低;同时,环境税的提高可增加消费者成为产消者后获得的环境税减免,进而降低消费者发展分布式能源所需的专项资金补贴。(4)最优的系统演化均衡是能源企业和消费者在不存在政府监管时自发选择发展智慧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然而,只有当智慧能源技术与分布式能源技术足够成熟时,政府才可能撤销对能源企业和消费者的监管,实现系统最优均衡。
2025年06期 v.35;No.298 88-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董依婷;原珂;赵贤;龚新蜀;
该研究选取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机制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的影响分别具有倒“U”形、“U”形特征,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中介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通过强化人才集聚、创新集聚与产业集聚等方式促进城市能源转型。(3)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在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政府环境治理目标在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城市能源效率方面的正向调节作用有限;公众环境关注在数字经济对城市能源强度与能源效率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4)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老工业基地城市与资源型城市的能源转型。基于此,建议政府部门应制定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并引导公众参与环境监管,以协同推进城市能源转型。
2025年06期 v.35;No.298 100-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李贝;田云;郑家喜;
农业部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深入分析中国种植业碳排放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农业减排政策、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2005—2022年为考察期,在对全国及各省份种植业碳排放进行测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莫兰指数与固定效应模型对其空间关联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2年,中国种植业碳排放总量虽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仍呈小幅上升态势;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始终处于下降态势,仅年际降幅存在差别。(2)2022年,种植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省际差异;省域种植业碳排放量及强度均呈现出“南方高、北方低”的分布格局;各地区种植业碳排放构成呈现出农资投入驱动型、水稻种植驱动型、双因素驱动型和均衡型4类典型特征。(3)考察期内,中国种植业碳排放强度一直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整体空间集聚特征正逐步由高-高、低-低集聚的两极分化特征向以低-低集聚为主演变。(4)种植结构、农业机械化水平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施加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土地流转水平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则均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基于此,该研究提出,要不断强化农用物资减量使用,积极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大力研发并推广低能耗农用机械,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多措并举共同促进种植业碳减排。
2025年06期 v.35;No.298 1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0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