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中国共产党百年黄河流域保护和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启示

    黄承梁,马军远,魏东,等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摇篮。保护黄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文明发展史。今年是习近平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三周年,也是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一周年。文章探讨了如何不断深化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认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更好建设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百年黄河治理、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历程、宝贵经验和主要启示,有助于打开历史视野,赓续党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让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2022年08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56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15 ]
  • 经济-能源-水耦合视角下黄河流域区域协同发展路径

    王兆华,邹朋宇,李浩,等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制约了以能源和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而区域协同发展布局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隐含能和虚拟水流动的基础上,评估了经济-能源-水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而从经济-能源-水耦合视角提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协同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整体呈上游较滞后、中游在崛起、下游较发达的阶梯式分布。黄河流域区域内的生产与贸易有助于缓解河南的能源短缺问题,但加剧了宁夏和内蒙古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与长江中游、大西南地区的商品贸易使该问题得到缓解。②黄河流域经济-能源-水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呈逐步升高趋势,但仍整体偏低。其中,山东和四川耦合协调度较高,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质量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以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而宁夏、山西和内蒙古由于能源清洁替代缓慢,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耦合协调度偏低。③立足优势、协同布局,上游地区应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约束性指标,强化能源、交通和数字信息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经济发展、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中游地区应增强新能源开发和利用能力、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加快产业低碳转型和清洁能源替代;下游地区应提升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持续转换发展动能,持续集聚集约发展并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上中下游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2年08期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48 ]
  • 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

    武宵旭,任保平,葛鹏飞

    从系统论角度探讨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的驱动作用,以及绿色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导向作用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基础。基于2004—2019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仅为0.336 3,处于较低水平。样本期内,耦合协调水平增长较为缓慢并呈现较大波动性的特征,主要由低水平的绿色发展所致。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主要依靠技术创新的单极作用,而绿色发展对二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存在抑制作用。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的空间外溢效应较弱,并且在数值上波动剧烈,空间外溢性低严重影响着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进一步地,黄河流域的两大城市郑州和济南,均没有发挥其作为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黄河流域还未形成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相互促进的内生发展机制,这不利于黄河流域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协调提升。据此认为:未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治理之路应牢筑绿色可持续发展底线,以创新和绿色相结合的双向协调发展理念,推动流域内城市间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协同互补格局的形成。

    2022年08期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4 ]

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框架及其检验

    程波辉,彭向刚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治理范畴并给予效能评估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研究课题。文章通过阐述治理内涵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梳理经典制度理论及相关文献,从治理维度、治理工具、治理措施三个层面构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框架,即“制度-能力”治理模型。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政策作为数据样本,运用文本计量和内容分析法对该治理框架进行定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制度-能力”治理框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高的解释力。总体来看,中国生态文明治理的效能显著提升。具体而言:第一,中国生态文明法规政策制定与实施呈“间断-均衡”态势,生态治理府际协同度较高;第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治理能力提升的协同效应显著;第三,生态治理工具结构较为均衡和合理,治理工具之间的组合发力趋势日趋明显,但强制性制度工具仍占主导地位;第四,治理措施的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并不均衡,措施的管制色彩依然比较明显。据此,从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视角,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的协同性,筑牢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治理工具结构,着力提升顶层设计和思想引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逐步降低强制性制度在中国生态治理工具集的占比;着力优化和均衡生态治理措施,逐步降低管制性生态治理措施的范围和强度,提升治理措施的现代化水平。

    2022年08期 29-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8 ]
  • 谁驱动了环境规制下的企业风险承担:“转型动力”还是“生存压力”

    李俊成,王文蔚

    合理的风险承担是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环境规制政策如何影响企业风险承担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背景下值得探讨的问题。厘清环境规制与企业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环境政策体制机制,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4—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在对环境规制的多重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环境规制的增强会显著提高企业的风险承担;②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推动技术创新和改善市场竞争效率的“动力效应”以及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和影子银行化程度的“压力效应”均可以导致企业风险承担上升;③调节效应分析发现,地区的创新环境与企业的成本转嫁能力在环境规制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过程中发挥着显著的调节作用,地区的创新环境越完善、企业成本转嫁能力越弱,环境规制影响企业风险承担的政策效应越显著;④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推高企业风险承担导致了企业环境绩效降低,并提升了企业的破产风险,表明“压力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文章为环境规制的政策效应评估提供了经验支持,也拓展了企业风险承担影响因素的研究视域。文章的政策涵义在于,政府应不断完善环境规制政策的体制机制,密切关注企业在绿色转型中的风险承担状况,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环境,重视环境规制政策与其他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保障环境规制取得预期政策效果。

    2022年08期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5 ]
  • 环境管制如何影响绿色信贷发展?

    林伯强,潘婷

    绿色信贷政策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有效工具,但绿色信贷限制了商业银行对高污染产业的融资额度,而高污染产业是地方产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信贷政策会导致地方政府在实施环境管制时陷入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政策要求之间的权衡取舍,进而影响绿色信贷的发展水平。在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背景下,文章首先运用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剖析地方政府和高污染企业之间的博弈,理论分析地方政府环境管制强度对绿色信贷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次基于2007—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环境管制强度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地方政府环境管制与绿色信贷发展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其中,公众监督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②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和税收水平是其主要的影响机制。③进一步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当地区以高耗能产业为主导时,环境管制无法有效提升绿色信贷发展水平,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环境管制对绿色信贷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为进一步推进绿色信贷发展,应当适当加强地方政府环境管制强度,进一步发挥政府导向性政策在绿色金融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监督对环境管制影响绿色信贷过程中的正向调节作用;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还应提高金融机构对高污染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加速高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2022年08期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8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12 ]
  • 财政分权如何影响绿色创新?

    董香书,卫园园,肖翔

    绿色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绿色创新具有双重外部性,需要政府运用“有形之手”矫正市场失灵。在中国式财政分权背景下,讨论地方政府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与机制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文章发现:①财政分权显著抑制了绿色创新,在借助系统GMM、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并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地方政府投资偏好效应、重污染产业与外资技术选择的路径依赖效应是财政分权抑制绿色创新的重要渠道。这种抑制作用在东部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以及中心城市表现更为明显。②在中央政府日益重视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规制显著缓解了财政分权对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相比于市场型环境规制,命令型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更为明显,该结论进一步丰富了“弱波特假说”理论。③从地方政府互动的角度发现:一方面,地方政府的经济赶超压力强化了财政分权对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经济效率赶超与绿色效率赶超有效缓解了这种抑制作用。另一方面,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绿色创新存在显著且稳健的空间负溢出效应,即财政分权不利于周边地区的绿色创新。基于上述实证研究,文章提出未来应当更好地发挥中央政府的统筹作用,注重克服扶持绿色创新的地方政府失灵;优化地方政府行为,打破抑制绿色创新的路径依赖;形成地方官员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汇聚推动绿色创新的央地合力。

    2022年08期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7 ]
  • 政治嵌入、外部融资对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影响

    汪明月,李颖明,王子彤,等

    当前需要充分调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更需要清楚识别不同类型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影响。文章以6 144家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环境规制对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包括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其次,基于外部视角,实证检验外部融资对环境规制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再次,从内部视角实证检验企业政治嵌入对环境规制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最后,进一步检验政治嵌入与外部融资联合对环境规制与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①环境规制、企业政治嵌入和外部融资均会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作用,且对绿色工艺创新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②企业政治嵌入能够正向调节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其对绿色产品创新的调节作用更为显著。③企业政治嵌入与外部融资对环境规制驱动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联合调节作用,即高政治嵌入、低融资约束条件下,环境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的影响最为有效。这意味着,经济的绿色复苏离不开有效的环境规制,要尽可能降低外部融资约束来满足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在提高政府环境规制强度的同时,需要提高企业的政治嵌入;政府提供环境规制、引导企业政治嵌入、降低外部融资约束应该同步实施、有序发力。

    2022年08期 7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5 ]
  • 政策创新转移中的条块互动与政策建构

    熊烨

    政策转移中的建构状况影响着政策创新外溢效应的发挥,构成新时代国家治理效能的影响变量。文章以河长制这一典型条块互嵌型政策为例,基于江苏省河长制政策转移的过程追踪,研究了“条”“块”核心行动者网络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政策转移过程的建构作用。河长制政策转移嵌入于“块”“核心条”“参与条”构成的核心行动者网络中,随着发源地危机情境向移入地常规情境的转换,呈现出“地方党政领导权力介入的强中心网络-条块多中心网络-牵头部门主导的弱中心网络”的动态演进,与之相对应的是河长制在生成、传播、应用三个环节所经历的三重建构:①水危机情境触发了地方党政领导权力的介入,推动了条块责任共同体的生成,塑造危机情境下的河长制条块职责体系;②在属地创新政绩和部门履职绩效的双重激励下,条块共同推动了河长制去危机情境化,河长制被塑造为可以转移到常规治理情境的“最佳实践”品牌;③在移入地的应用阶段,受常态化考核悖论、领导注意力转移等因素影响,河长制常态化运作职能让渡到牵头部门——水利部门,随着河湖治理常规性任务的嵌入和地方技术型治理知识的注入,河长制实现了常规情境下的政策再生产。政策创新转移中的政策建构空间是政策知识情境化的前置性条件,但也为非理性因素的渗透提供了可能。为此,需要强化政策创新转移中多重互动机制,完善政策创新转移中的情境适应性调试机制,构建政策创新品牌的评价体系,以最大限度发挥政策转移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驱动效应。

    2022年08期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环境共治模式下绿色消费法律制度的规范建构

    袁文全,王志鑫

    消费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核心,受消费欲望驱使的非理性消费行为是造成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强调在资源投入、生产制造、产品选择及回收利用过程中贯彻绿色消费理念并构建绿色消费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无疑是改变非理性消费行为并进而摆脱环境问题困扰的必然选择。但消费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绿色消费法律制度的建构绝不可脱离环境治理模式而孤立存在。作为现代环境治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环境共治在依靠行政主导型或市场自决型的治理模式难以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强调和谐善治、统一法治及多元共治等价值理念,并涵盖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方式协作性、治理规则开放性、治理成果共享性等内涵特征,为绿色消费法律制度建构提供了理论机制。当前绿色消费法律制度运行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法律价值标准的一致性不足、法律规范的协同性不高、政策与法律的融洽性不强、法律治理结构的均衡性不够等,不仅整体影响了规范绿色消费的效果,也削弱了法律制度的支撑功能。为破解绿色消费法律制度建构困境,应遵循环境共治模式,明确绿色消费法律制度建构的规范取向,即以系统化法律安排为主线,逐步实现法律价值标准的协调一致、法律规范的协同发展、政策与法律的和谐互洽以及法律治理结构的优化均衡,并从政府、市场、企业和公众四个维度搭建起绿色消费共治的法律制度架构,以实现绿色消费法律制度建构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从而为贯彻绿色消费理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法律制度保障。

    2022年08期 99-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 基于合成控制法的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效果

    陈飞宇,陈祺睿,李倩文

    衡量并反馈中国生活垃圾分类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对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体的知识、态度与行为等前端视角考察中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效果,具有直观性、持续性与可实施性。文章聚焦城市居民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的支持与执行意愿,构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专用情感词典,使用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等手段,获取中国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的上海市的居民态度。基于合成控制法,选择多个未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的城市作为对照组进行拟合,以模拟出上海市未实施该政策的情况,并与其现行强制分类政策效果进行对比,以凸显强制性政策的施行效果。进一步地,利用各城市数据进行时间上和地区上的稳健性检验,证明所得结论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自垃圾强制分类相关方案提出起,10个城市居民的支持与执行意愿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执行意愿整体低于支持意愿。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明显提升了上海市居民的支持与执行意愿,但其践行程度仍然相对较低。人口素质与人口规模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政策效果上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削弱了政策对居民支持和执行意愿的促进效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2022年08期 107-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6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高铁与可持续发展

  • 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高洪玮,吴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在于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而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则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重要环节。该研究基于2003—2019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城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显著促进了沿线城市制造业的绿色转型,这种影响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工具变量回归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其次,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城市、不同层级城市以及沿江和非沿江城市间具有显著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对西部长江上游城市群、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以及非沿江城市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此外,长江经济带高铁开通可以通过加快人力资本和研发资本要素的流动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而高铁开通对铁路货运能力的释放尚不显著,绿色物流在高铁开通促进制造业绿色转型中的中介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基于该研究结果提出建议:稳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铁建设,加快既有线路改造,助力制造业绿色转型;坚持落实系统观念,加快运输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绿色物流发展,助推制造业绿色转型;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探索区域联动机制,实现高铁均衡促进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城市制造业的绿色转型。

    2022年08期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4 ]
  • 高铁开通、人才流动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谭志雄,邱云淑,李后建,等

    高铁开通能够加速高素质人才流动,促进知识积累,增加创新产出。该研究借助空间双重差分法,运用2007—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对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创新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所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促进了相邻城市的创新水平;同时,高铁开通通过加速高素质人才自由流动,带来地区间的相互学习、模仿与竞争,从而提升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能够通过加速人才流动促进大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但对中小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没有显著影响;高铁开通对中部城市创新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能显著促进东部城市和西部城市的创新发展,且高铁开通对东部城市创新水平的正向作用远高于西部城市;人才流动是高铁开通影响东西部城市创新水平的重要传导机制,且该机制在解释高铁开通促进西部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中作用更大。上述结论表明:未开通高铁城市应因地制宜加快高铁网络建设,充分发挥高铁对区域创新的重要推动作用;西部开通高铁城市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欠发达城市应加强与周边区域开通高铁的中心城市、大城市的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大城市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提高本地创新能力。

    2022年08期 12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7 ]

社会·经济·生态

  • 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粮食产区粮食安全的影响

    苏芳,刘钰,汪三贵,等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逐渐加剧,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章基于1990—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剖析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发展趋势,从粮食可用性、可获得性、可利用性、稳定性4个维度构建粮食安全指标体系,利用极差标准化法、变异系数赋权法、雷达图面积模型计算法测算粮食安全指数,实证验证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积温和降水两大气候因子皆对粮食安全具有抑制作用。积温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影响,降水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②农业技术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其削弱了积温对粮食安全的抑制作用,但对降水影响粮食安全的调节效果并不明显。③分区域看,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的负向影响最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安全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农业技术在粮食主产区发挥的调节作用最强,在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发挥的调节作用不明显。为保障粮食安全,应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逐步完善粮食储备管理机制,践行“藏粮于技”的战略方针,因地制宜调整粮食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培育优良作物品种,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同时,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应充分发挥各自区域优势:主产区应推动粮食生产、经营优化,提升粮食生产综合能力;主销区应充分发挥经济、科技优势,发展集约化、现代化农业以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需着力提高种植户抵御风险能力和粮食生产积极性,维持区域产销平衡。

    2022年08期 14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8 ]
  • 乡村振兴背景下中西部脱贫地区产业兴旺实现路径

    张吉岗,吴嘉莘,杨红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了治理相对贫困和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历史篇章,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保障。文章通过研究如何衡量产业兴旺、发展什么类型的产业以及存在哪些关键制约因素等内容,探索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产业兴旺的路径。首先,构建产业兴旺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4个维度,12项具体指标,无论发展什么类型产业均应考虑以上效益。其次,基于产业兴旺综合评价体系,运用AHP?FCE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产业进行评价。综合效益的分值排序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业>特色手工业>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同时,从理论、实践、空间视角佐证了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行性,建议中西部脱贫地区跳出农业去发展农村,在乡(镇)中心建立产业园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后,从发展基础、发展理念、发展要素、发展环境4个维度选取16项制约中西部脱贫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潜在影响因素,运用DEMATEL?ISM方法提取关键制约因素,包括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内生动力、营商环境。解决好这些关键制约因素是实现中西部脱贫地区产业兴旺的前置条件。该研究丰富了产业兴旺的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2022年08期 153-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4 ]
  • 生育政策、人口流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郑录军,韩庆潇

    生育政策调整带来了人口走势在时间维度的变化,而跨区域人口流动则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分布,二者叠加导致的人口时空变化将对中国宏观经济产生更加复杂的冲击,因此,模拟分析生育政策和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与金融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该研究将世代交叠模型纳入动态一般均衡的分析范式,构建契合国内现实的理论模型,分别模拟生育政策调整和人口流动在长短期的异质性影响,并结合经验数据对全国和地区经济增长和风险冲击做出初步预测和判断。研究表明:从生育政策调整的时间维度看,高生育率的增长效应更加明显,但也存在一定滞后期;同时,短期内年轻居民负债水平回升明显,加之储蓄稳步增加带动企业负债上升,由此带来的杠杆率上升会造成短期风险冲击。从人口流动的空间维度看,人口流动的产出效应直接且显著,而且不会带来杠杆率巨大波动的风险,因此与生育率调整相比,既节约了等待后代成长的时间成本,又避免了杠杆率大幅上升带来的金融风险,但流入和流出截然相反的作用方向或拉大地区经济差距。进一步,基于全国人口增长数据可以初步判断,生育率的数值更加接近中等生育率情景,因此本次生育政策调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较弱,且存在较长的滞后期,而短期杠杆率上升风险也需要特别关注。同时,根据人口出生率与流动水平两个维度,可将不同地区分为四种类型,在不同类型中人口时空变化将对当地带来显著差异的产出效应与风险冲击。文章结合国内现实情况,提出了应对人口时空变化挑战的政策建议。

    2022年08期 16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1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6 ]
  • 未来中国滨海城市海岸洪水灾害的社会经济损失风险

    蔡榕硕,许炜宏

    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强台风增加,其引发的海岸洪水灾害增强,未来中国滨海城市海岸洪水灾害的社会经济损失风险明显增大。为此,基于IPCC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理论,构建了滨海城市海岸洪水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应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模拟数据以及设定的适应条件,评估了温室气体低、中等和很高排放(浓度)(SSP1-2.6, SSP2-4.5, SSP5-8.5,简称SSPx-y)三种新气候情景下,到2030、2050和2100年,中国滨海城市海岸洪水灾害的社会经济损失风险,分析并提出了滨海大城市的应对策略。主要结论:①在不同SSPx-y情景下,到2030年,中国滨海城市海岸洪水灾害的社会经济损失较小,但是,在2050年之后,社会经济损失风险程度明显增大。②在SSP2-4.5、SSP5-8.5情景下,到2050、2100年,上海市、广州市和天津市社会经济损失风险位于中国滨海城市前列。③未来上海市、广州市和天津市社会经济损失风险增加主要归因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洪水危害性的显著增强、人口和高GDP产业聚集于低洼地区产生的系统高暴露度以及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系统脆弱性上升等因素。④滨海城市需考虑采取更具气候恢复力的解决框架,增强应对海岸洪水灾害能力的建设。包括完善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合理规划城市产业结构与布局,降低海岸洪水危害性和城市暴露度、脆弱性,加强海岸洪水灾害的早期预警和应急体系等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

    2022年08期 17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0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