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丹;张瑾;史可寒;刘思良;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该研究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新型工业化实践,提炼和刻画新型工业化数智化、融合化和绿色化的三大特征,并结合实践和理论深入探讨其在新时期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机理,利用2011—2023年中国省级面板宏观经济数据对三大特征在能源消费总量、效率和结构3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新型工业化的数智化与能源消费显著正相关,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技术应用是增加能源消费的主力;数智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复杂性,对能源结构的影响则表现为促进了电气化。(2)融合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未呈现显著一致的规律,总体上表现出增加能源消费的特征,结构层面表现出增加电力消费的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融合化显著促进了制造业高端化,降低了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投入需求,增加了制造业单位产出资本投入需求。(3)绿色化显著降低能源消费,从效率和结构两个层面上提升能源效率,对电力消费的影响未呈现显著一致的规律;稳健性、异质性分析结果进一步佐证上述结论。这表明,未来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为确保绿色与发展目标的协同实现,建议:高度重视数智化引发的能耗问题,进一步提高融合化的深度和质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绿色制造业的赋能作用;加大新型工业化与新型能源体系、新型电力系统协同推进力度,确保新型工业化新增能耗需求全部由可再生能源电力提供。
2025年01期 v.35;No.293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周亚敏;潘家华;
全球盘点是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巴黎协定》下的第一次全球盘点,明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进展并指出弥合差距的路径,但各相关方对其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全面。鉴于此,该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历史回顾法、时间轴法和博弈论方法,对首次全球盘点的进程和成果进行深入解析。研究发现:(1)首次全球盘点历经科学强化、技术对话和政治共识3个阶段,历时5年多,其中科学强化阶段所锚定的1.5℃温控目标为此次盘点奠定了总基调。(2)首次全球盘点将重点聚焦在减缓、适应、执行及支持手段这3个具体领域,充分释放信号作用。(3)盘点最突出的成果是达成“能源系统转轨别离化石燃料”新共识,为各国2025年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国际社会2028年开展第二次全球盘点指明方向。(4)在围绕全球盘点的博弈中,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油气输出性经济体和气候脆弱国家这4类典型利益群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秉持各异的核心立场,相互掣肘但整体推进盘点进程。(5)盘点成果全面系统,共识多达196条,但针对三大焦点领域的细化目标,并不清晰且不具刚性,需在第二次全球盘点深入强化。首次全球盘点表明全球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进程不可逆转。建议:一方面,中国需结合第一次全球盘点成果强化政策研究,为2025年提交与1.5℃温控目标相一致的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中国应持续推进以零碳产业优势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行动的战略方针,不断拓展国家发展权和国际话语权。
2025年01期 v.35;No.293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马荣国;张乃丽;李宗显;
区域贸易协定(RTA)所涵盖的环境条款是影响碳排放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该研究基于2005—2018年世界贸易组织RTA数据库与OECD投入产出数据库匹配数据,考察了RTA环境条款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RTA环境条款的签署能够显著降低中国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强度,上述影响在污染较重行业及发展中国家贸易伙伴中更为突出。与环境条款内容丰富性相比,强制性环境条款对制造业出口隐含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只有强制性环境条款才有可能通过绿色创新抑制出口隐含碳排放,其他情形下的绿色创新与环境条款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替代”关系;RTA环境条款并不能通过绿色补贴抑制出口隐含碳排放;只有强制性环境条款才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出口隐含碳减排;出口国环境规制与RTA环境条款对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存在相互“替代”关系。该研究为优化中国RTA环境条款设计和出口隐含碳排放治理提供了经验启示:(1)未来签署RTA环境条款时,应优先考虑签署强制性环境条款,统筹发挥RTA环境条款和国内环境规制在出口隐含碳排放中的调控作用。(2)积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审慎实施绿色补贴政策。(3)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构建相衔接的国内经贸与环境治理制度体系。
2025年01期 v.35;No.293 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2 ] - 庞磊;焦世杰;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探讨人工智能嵌入产业链的数智化转型能否有效推动贸易隐含碳减排,已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该研究基于2008—2023年中国沪深A股高碳行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构建包含行业、企业和时间维度的分析框架,并综合运用工具变量法和门槛效应模型等计量经济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嵌入对贸易隐含碳减排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嵌入显著促进了贸易隐含碳减排,且两者之间呈现非线性U形关系。在技术导入初期,因高研发门槛与技术扩散滞后,减排成效有限;而当嵌入程度超过阈值后,数智化赋能效应显现,显著推动碳减排。(2)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嵌入通过促进产业链数字技术创新、智能制造融合与能源结构转型3个路径实现碳减排目标。其中,数字化创新通过优化数据要素配置,提升生产效率并减少能源消耗;智能制造融合协同加速了全产业链绿色化和高效化改造;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则通过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推动清洁能源在产业链中的深度应用,实现碳减排。(3)异质性分析显示,人工智能嵌入对东部地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及高技术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尤为显著,且在产业带动和创新驱动阶段效果更为突出,而在科技引导期则可能抑制减排目标的实现。研究通过引入产业链数智化这一中介变量,揭示人工智能嵌入与贸易隐含碳减排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从区域、所有制、企业规模及技术水平等多维视角系统分析了其差异化影响。结论表明,人工智能嵌入是实现贸易“双碳”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其通过数智化路径优化产业链生产方式、提升能源效率和引领绿色转型,为高碳行业的低碳发展提供实践依据和政策参考。
2025年01期 v.35;No.293 39-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6 ] - 邹秀清;郑卓琳;顾嘉雯;张燕;
构建科学合理且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是中国碳市场平稳健康有序运行的有力保障。基于中国2030年碳强度目标与碳达峰“双控”目标,该研究构建包含人力、自然、物质、经济、社会5个维度的可持续框架下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2022—2035年的碳排放配额进行有效分配,以推动中国2030年碳减排双控目标顺利实现。研究结果表明:(1)“中速增长,高速减排”情景下测算出的各年全国碳排放权分配总量是满足碳减排双控目标的最优选择。该情景测算的分配总量不仅满足碳减排双控目标,同时其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减排力度显著改善的模式最符合中国当下背景。(2)中国30个省份碳排放权分配数额差异显著。截至2030年,全国占比前5位的省份配额总量均超过了56.00亿t,而后5位省份的配额总量均未达到19.00亿t。(3)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呈现“西低东高”,由西北内陆向东部沿海递增的“阶梯型”空间分布格局。配额核心组多分布于东部与东南沿海地区,重点组多分布于东部及南部地区,适中组主要分布于中东、西南及东南地区,观察组大都位于东北及中部地区,促进组主要位于北部及西北地区。(4)各省份配额均在2030年达到峰值之后回落,且2030—2035期间年均变化量小于2025—2030年均变化量。据此,提出了建立省域差异化分配方案以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实行配额年度管理以促进配额量达到预期目标、构建省域分配机制以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2025年01期 v.35;No.293 5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0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2 ] - 李长胜;刘少慧;莫建雷;张艳秋;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现货交易和履约驱动交易的典型特征,现货碳配额交易价格波动起着价格发现和风险释放双重功能,价格信号会增加控排企业的研发投入、促进绿色创新,风险信号则会增加绿色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绿色创新。在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碳价波动究竟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产生促进还是抑制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该研究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控排企业为研究对象,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和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碳价波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和微观机制。研究发现:(1)试点地区碳价波动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碳价波动的门槛值为1.49。(2)碳价波动低于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起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当碳价波动水平超过门槛值时,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但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是否产生抑制作用仍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验证。(3)机制分析发现,在低于门槛值时,碳价波动以价格发现功能为主,通过形成碳配额市场价格信号,丰富融资渠道,促进控排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4)碳价波动的绿色创新效应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核心机制设计的不同而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在以工业企业为主导的试点地区,对控排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强。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加快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完善碳市场稳定机制。(2)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丰富企业绿色创新融资渠道。(3)完善碳配额分配制度,加快建设碳市场价格直接形成机制。
2025年01期 v.35;No.293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下载次数:6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王凯;曾琴琴;甘畅;谭佳欣;
协同推动区域旅游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是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该研究基于旅游业碳排放和碳吸收双重视角,构建旅游业碳补偿率评价指标体系,核算2005—2020年中国旅游生态系统碳吸收对旅游业碳排放的补偿能力,并借助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旅游业碳补偿率呈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态势,整体处于由“碳源”向“碳汇”的缓慢过渡阶段。地区分异特征明显,呈现“南北高、中间低,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各省份间的相对差异逐步扩大,存在显著的空间极化效应。(2)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复杂化和多线程态势,省际间碳补偿率关联强度不断增大,整体网络结构稳定性提升显著。浙江、江苏和福建等省份在网络结构中扮演核心主导者角色,而新疆、海南和四川等省份地处相对边缘位置。(3)各板块内部空间关联较为稀疏,板块间关联较为紧密。东部地区主要为“双向溢出”板块,中部地区承担“经纪人”角色,西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净受益”板块内部的省份分布较为松散,整体关联网络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俱乐部特征。(4)经济发展水平、绿色科技创新水平和旅游业交通碳排放结构差异对旅游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化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差异则显著抑制网络形成,城镇化水平和环境规制强度的作用方向呈阶段性变化特征。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与加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1期 v.35;No.293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6K] [下载次数:3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