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法典专题

  • 生态环境法典中刚性与柔性治理的系统配置及效能实现

    张忠民;李文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优化环境治理模式。环境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内涵有别、法制化与法治化进路殊异但功能互补,在生态环境法典中提高环境柔性治理占比并塑造出与环境刚性治理的二元并重格局,是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必要且正当选择。环境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集合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具有多维价值:(1)综合环境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的分别优势,凝聚多元主体共识,追求环境利益最大化,并推动社会发展全面转型。(2)保持生态环境法典内部结构的稳定和开放,减少治理规范冲突,满足法典体系构建需求。(3)平衡生态环境法典的民族性和国际性特质,强化法典的国际影响力。环境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在生态环境法典中的系统配置要遵循整体思路,即各自锚定“适度法典化”的尺度重心,谋定“总分”逻辑部署,提炼并梳理出下位法律指导原则及“制度数据库”,并在规范承载上形成“分散—融合”的搭配样态。具体制度则要以“基本性”为判断标准,结合法典内各编的价值定位,在“总则编”或分编中合理安排。环境刚性治理与柔性治理的效能实现,是生态环境法典内治理制度稳健运行的结果。效能实现的保障措施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等环节,具体包括:(1)通过治理制度内部细化和外部性质转化,奠定治理效能提升基础。(2)优化行政权力行使,提高权力行使的智能化和裁量性,促进治理手段的协作。(3)识别制度适用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性质,对应采用不同纠纷解决程序,有效分配环境治理责任。

    2024年12期 v.34;No.292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生态保护规范法典化的逻辑与进路

    朱炳成;宁天琦;

    近年来,中国环境法治逐渐从要素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向,以解决传统治理模式对生态系统整体性关照不足之弊。在此背景下,整体性治理进路成为生态环境法典中生态保护规范的重要依循。这不仅要求在理念层面呼应可持续发展的逻辑主线,也需要从文本逻辑和法律制度等方面遵循整体性方法,健全中国生态保护法治体系。基于适度法典化的编纂模式,生态环境法典的自然生态保护编可遵循以下编纂理路:(1)在理念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法典内容中,以整体性、系统性方法构建以生态环境法典为核心的生态环境法治体系。在自然生态保护编中,应秉持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将维护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作为根本目的,依此构建生态保护法律制度体系。(2)在内容上,基于环境、资源与生态一体三面的关系,明确自然生态保护编中生态保护法律规范的重点与核心,采取“生态-资源”一体化保护的模式。同时,根据适度法典化的编纂要求,实现自然生态保护编与污染控制编、绿色低碳发展编之间的融贯与衔接,以及生态环境法典与单行法的有效协同,从而明确同一生态要素基于“环境”“生态”“资源”的不同侧重在法典不同编的具体体现。(3)在框架结构方面,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逻辑线索,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应涵盖生态系统保护、物种保护和遗传资源保护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就生态退化治理、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等方面作出规定,以实现从生态系统、物种间到物种内的整体性保护。同时,生态环境法典可基于类型化逻辑安排自然生态保护制度,构建“事前预防-过程监管-损害救济-恢复治理”的规范体系,从而为生态保护提供完整、健全的规范依据。

    2024年12期 v.34;No.292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法典化实现

    史玉成;

    生态环境修复制度是中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展兴起的新型环境治理制度。目前,理论界对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法律属性和实现机制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公私法二元对立思维和传统部门法范式,缺乏以系统论思维对制度进行体系化建构的整体考量。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涉及生态环境修复的规定呈现出碎片化和粗放性的特点,对生态环境修复的责任主体、修复方式、修复标准、修复方案及过程监管等缺乏体系化设计,不能充分发挥为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司法实践提供规范指引的制度功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为实现生态环境修复制度体系的规范整合提供了契机,在法典编纂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其作为“改革确认型”基本制度加以确认。法典化的具体实现路径,一是系统梳理、整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的生态环境修复规范,总结、提炼生态环境修复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在法典“总则编”设置生态环境修复的基本制度条款,包括生态环境修复的原则、基本制度类型,以及不同主体生态环境修复的职权职责、权利义务等;二是在“污染控制编”“自然生态保护编”“绿色低碳发展编”等各编中,根据不同领域生态环境修复的特点和要求,细化规定具体的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和修复规则;三是在“生态环境责任编”规定生态环境修复法律责任和追究程序等。此外,由于生态环境法典颁布后仍将保留部分环境资源单行法,形成“法典法+单行法”并存的模式,生态环境修复制度法典化,还需要保持与相关单行法,以及其他部门法的外部沟通与协调。由此建立具有内在价值理念、协调有序、逻辑贯通的生态环境修复制度体系。

    2024年12期 v.34;No.292 25-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第三方环境服务法律规制的法典化

    焦琰;张伟斌;王社坤;

    中国的第三方环境服务市场发展迅速,第三方环境服务已经成为辅助履行环境义务的普遍方式。第三方机构的逐利性,使得第三方环境服务既是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手段,又成为生态环境治理的对象,需要引入法律规制,并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中予以回应。近年来中国第三方环境服务市场的造假乱象充分暴露了中国既有第三方环境服务法律规制在规制理念、范围、方式、适用规则等方面的体系性缺陷,需要借助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之机实现第三方环境服务规制的体系构建和集成创新。第三方环境服务法律关系的复合性结构决定了第三方环境服务法律规制体系的公私协同属性。其中基于合同的私法规制是第三方环境服务法律规制体系的基础;基于公权力的公法规制则是第三方环境服务法律规制体系的主导;基于行政效率和环境公益保护前置化的要求,又需要将行政规制确立为第三方环境服务公法规制的重心,并配以相应的法律责任作为保障。生态环境法典中涉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法律规制的规范体系应当采取总分结构。总则编应当在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机制章节中设置第三方环境服务专门条款,完整呈现第三方环境服务中公私协同的法律关系;污染控制、自然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分编应当着重对各自领域内已有的第三方环境服务类型的行政规制作出具体规定;生态环境责任编应当进一步明确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侵权责任规则、刑事责任规则,构建行政责任优先、刑事责任后备威慑的制裁体系。

    2024年12期 v.34;No.292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合宪性控制的运行机理

    李雷;

    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立法的合宪性,202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改继续秉承了这一理念。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已经提上日程,是当前立法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立法合宪性控制逐步深入人心,该研究以此为契机,探究了环境立法合宪性控制运行机理的重要意义。通过规范分析和比较分析,对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合宪性控制进行了立法论和解释论相结合的研究。研究发现:生态环境法典属于领域型法典,应该遵循适度法典化的编纂理念。环境立法呈现分散化趋势,且与国家政策高度关联等,这都加大了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合宪性风险,客观上要求强化合宪性控制。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合宪性控制是系统工程,包含事前、事中和事后3个阶段。合宪性控制的路径在于树立整体思维,根据3个阶段的不同情况,确定合宪性控制的重点目标。事前合宪性控制的核心是塑造思维理念,应着重审查生态环境法典是否坚持宪法依据、遵循宪法精神以及遵守宪法规范。事中合宪性控制是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包含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等多个机关的共同参与,涵盖法案起草到审议表决的全部流程。事后合宪性控制则应该首先阐明事后控制的理论基础,难点在于事后审查制度如何构建,如探索激活合宪性审查要求权,构建以审查建议为支点的依申请模式,并从完善补偿修复机制等方面强化事后合宪性控制的力度。该研究从理论视角检验了合宪性控制对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影响,对提升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质量、保障生态环境法典的合宪性具有重要价值。

    2024年12期 v.34;No.292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

  • “双碳”背景下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潜力及宏观经济影响

    周曙东;雷会妨;葛继红;周力;

    探究低碳能源结构转型方案,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碳减排、实现中国“双碳”目标至关重要。该研究设定4种未来可能的能源结构转型情景方案,利用GTAP-E-Power模型模拟能源结构转型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探究不同转型情景对碳减排潜力、GDP年均增速、重点行业产出、进出口贸易等的影响。重点针对能源结构调整情景方案选择、4种情景方案给中国碳减排和宏观经济带来的多种影响以及稳定能源与不稳定发电能源结构比例关系等进行讨论。模拟结果显示:在政府现有规划情景方案S1下,中国碳排放量降低10.15%,GDP年均增速下降0.39%;BP世界能源展望新动力情景方案S2下,碳排放量降低9.06%,GDP年均增速下降0.37%;2.0℃温控目标情景方案S3下,碳排放量降低14.17%,GDP年均增速下降0.70%;1.5℃温控目标情景方案S4下,碳排放量降低16.71%,GDP年均增速下降0.90%。4种模拟情景方案下受冲击的产业部门是煤炭、原油、成品油、建筑业、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农业和化工行业;受益的产业部门是天然气、水电、核电、光伏发电、风电、轻工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时分别提出了实现2030年碳“双控”目标的能源结构调整方案以及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结构调整方案。并针对不稳定发电能源比重增大后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合理调节稳定能源与不稳定发电能源的比例关系;加大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加强蓄电池回收处理等。

    2024年12期 v.34;No.292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数字技术创新能否缩小市域内碳不平等?

    钱宇;浦正宁;

    在不影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坚守“公平底线”,缩小碳不平等,提升碳公平性,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从减小经济发展差距、改善能源效率与结构、降低消费差距等方面分析了数字技术创新对市域内碳不平等的影响机理。基于2011—2021年中国266个城市数据,从政府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关注、数字技术创新投入和数字技术创新产出3方面测度了数字技术创新水平,使用Dagum基尼系数测度了市域内部的碳不平等水平,并对数字技术创新影响碳不平等的效应和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创新能够显著降低市域内碳不平等,提升公平性。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市域内碳不平等水平将降低0.34个单位。其中,政府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关注并不能显著缩小碳不平等,数字技术创新投入由于其对碳不平等的“缩小”效应和“扩大”效应相互抵消也未能显著缩小碳不平等,仅有以数字技术专利为代表的新数字技术缩小了市域内的碳不平等。(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创新能够通过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改善能源效率与结构来降低碳不平等。然而,数字技术创新目前还不能通过降低消费差距缩小碳不平等。(3)数字经济背景下,“总体分散,局部集聚”的多中心结构更有助于数字技术创新缩小市域内碳不平等。在地形地貌差异方面,数字技术创新能够克服地形地貌阻隔,缩小碳不平等。此外,当政府协同治理意愿越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时,数字技术创新将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该研究有助于为公平有效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和“双碳”目标提供新见解。

    2024年12期 v.34;No.292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

  •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对东道国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柯善淦;朱雪微;崔海莹;于洋航;胡隆基;卢新海;高天琦;

    已有关于海外耕地投资对东道国环境质量影响的研究多以全球海外耕地投资为主体展开,对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在东道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则关注甚少。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00—2021年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41个东道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采用偏差矫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和逐步回归法。从技术水平、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3个维度,实证检验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影响东道国环境质量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海外耕地投资提升了东道国环境质量。每增加一个投资单位,东道国环境质量指数增长0.256~0.324。(2)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的作用机制显著,经济规模的作用机制不显著。每增加一个投资单位,中国海外耕地投资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使环境质量指数下降0.072,通过技术水平提升使指数增加0.04,而直接效应可使指数增加0.284~0.397。(3)在提升东道国环境质量方面,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直接效应贡献最大(108.7%~112.7%),技术水平的贡献度较弱(10.9%~15.9%),而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度为负(-28.5%~-19.7%)。据此,从扩大海外耕地投资规模、加强国内外宣传以及鼓励海外耕地投资领域多元化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为当前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及兼顾环境治理提供实证支撑和理论依据。

    2024年12期 v.34;No.292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政策组合强度之于政策效能:“愈强愈善”抑或“过犹不及”?

    张晓杰;刘晓瑜;

    政策组合强度作为政策组合设计的重要特征,关乎政策体系的系统性与可行性,影响政策效能的有效发挥。为探究政策组合强度如何影响政策效能,该研究在利用政策活动指数测算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组合强度的基础上,采用2010—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策组合强度对政策效能的影响并非愈强愈善,而是呈现倒“U”形非线性关系,即强度适中的政策组合有助于政策效能的充分释放。进一步分析显示,政策组合强度对政策效能的影响呈现明显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倒“U”形效果较为明显,在西部地区则呈现正向线性相关关系;相较行政指令型政策组合强度,政策效能对市场经济型政策组合强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为后续打出长短结合、破立并举、精准发力的政策组合拳,建议政策组合强度设计应秉持适度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并坚持不同类型政策组合强度的差异化布局。该研究为设计“适度”而非“过度”的政策组合,促进政策从“观念形态”向“现实效果”的有效转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2024年12期 v.34;No.292 8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ESG信息摩擦与收益可预测性:ESG评级分歧的新证据

    张伟伟;张景静;赵宇;

    随着ESG投资理念日趋主流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依赖评级机构的ESG评级评估企业ESG表现,但由于缺乏共识性的ESG评估标准,各评级机构关于同一家企业的ESG评级结果存在差异,这一现状可能对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产生影响。鉴于此,该研究基于2009—2022年10家评级机构关于中国A股企业的ESG评级数据,采用多种统计方法验证了中国资本市场ESG评级分歧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各评级机构对同一家企业ESG评分的标准差测度ESG评级分歧,考察以ESG评级分歧为代表的信息摩擦与股票市场表现的关系,从而探索成熟资本市场估值理论在中国的适用场景。(1)研究发现,ESG评级分歧显著降低了未来股票收益,即验证了ESG评级分歧对未来股票收益的预测能力,肯定了ESG评级分歧的定价效应。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更换核心变量测度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作用机制检验显示,ESG评级分歧加剧了未来股价的下降幅度,降低了投资者对股票的市场认可度以及分析师对企业的关注度和荐股评级情况,从而降低了未来股票收益表现。(3)拓展性讨论部分,该研究基于Fama-French3因子及5因子模型估计的收益残差标准差作为特质波动率的测度变量,使用截面Fama-MacBeth回归方法考察控制了ESG评级分歧后特质波动率对股票收益率预测能力的变化,发现ESG评级分歧与未来股票收益负相关的原因有一部分来自“特质波动率之谜”的定价异象。

    2024年12期 v.34;No.292 98-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法官援引生态文明裁判说理的实证考察与法理反思

    侯明明;周诗雅;

    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司法专门化的双重背景下,法官援引生态文明进行裁判说理的状况如何,能够从侧面映射出生态文明和法治文明的具体兼容程度。通过对244份裁判文书的实证考察和相关法条的规范分析发现,法官援引生态文明裁判说理在案件类型、区域分布、法院层级及说理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且生态文明融入裁判说理大多是以实质化而非形式化样态来呈现的,同时发挥着规范选择、价值宣示和冲突调和等正向功能。但是法官在援引生态文明裁判说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突破生态文明裁判说理功能的有限性、因利益失衡而消解个案公正,以及说理格式化减损说理效果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以个案裁判回应个体对于新型生态利益诉求的美好向往、公众对于环境公共利益保护的迫切需求以及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未来法官援引生态文明裁判说理应当从3个方面加以完善:(1)坚守“依法裁判”的底线逻辑,坚持“依法裁判”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操作,准确识别出能够援引生态文明发挥漏洞填补功能的案件。(2)熟练使用利益衡量方法,尊重环境公共利益优先的同时认真对待少数特定群体和其他个体的权益;遵循生态修复优先的同时,促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方案呈现出个案适应性,进而实现利益衡量基础上的整全性司法正义。(3)强化援引生态文明裁判说理的个案回应性,注重因案说理;将援引生态文明和法律解释紧密结合,提升裁判说理的方法性;援引生态文明丰富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增强裁判说理的严密性。

    2024年12期 v.34;No.292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三农”与可持续发展

  • 中国食物消费可持续转型的方向与潜力——分析框架及其测度

    马晓琴;张永生;

    环境不可持续是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而现代食物系统本身又是造成环境不可持续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向更加健康与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但是,对于食物消费同环境可持续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其成因,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度量,由此带来认识与政策上的模糊。该研究构建了关于“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的分析框架和可持续健康膳食偏离指数(或食物消费转型潜力指数),并基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EAT-Lancet膳食指南进行调整,用以测度1990—2021年中国整体及不同区域食物消费的环境可持续性偏离状况、变化趋势及环境足迹,揭示食物消费转型的方向和潜力及其政策含义。测度结果显示:(1)中国食物消费同可持续健康膳食的偏离程度不断加大,城乡之间偏离度不断趋同。(2)不同区域间偏离度存在显著差异,2021年华东地区偏离度最高,西北地区最低。(3)食物消费转型将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改善效应,且改善效应具有边际递增特征。之前食物消费的结构性偏离带来营养素缺乏等健康问题,之后的结构性偏离则同时带来“富贵病”的大量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冲击。因此,必须以健康和环境可持续的标准重新思考食物消费需求的合理性,将粮食安全概念建立在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将非合理需求对粮食安全的冲击最小化。中国完全有可能依托自身资源走出一条新的健康与环境可持续的大国粮食安全道路。

    2024年12期 v.34;No.292 11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空间错位演变与优化路径

    马楠;陈若雪;

    水、能源与粮食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愈加明显,逐渐成为限制彼此发展的障碍。该研究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错位指数刻画了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态势及其演变趋势,并构建了高铁交通、市场互通等4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针对性地分析了空间错位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中国水、能源与粮食三者的空间错位呈现两阶段倒“U”形。其中,2005—2015年三者的空间错位持续加剧,2015—2020年三者的空间错位则呈现转折态势;2020年水、能源与粮食的资源丰裕度重心分别位于湖北省、山西省、山东省。(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错位状态呈现明显“东南强、西北弱”的特征;从空间错位程度来看,2005—2020年高错位区、中错位区和低错位区所含省份的数量呈“三角形—梯形—纺锤形”的演变态势。(3)中国水、能源与粮食三者空间错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以气候条件、降雨量等为代表的自然系统因素以及以人才要素、产业结构等为代表的经济社会系统因素,其通过空间邻接、交通互联、市场互通和产业互补等路径影响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错位状态。基于此,建议以铁路交通网络建设、市场开放与一体化和产业互补性发展等为抓手,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等资源跨区协同共享,深化区际分工合作促进产业转型,进而缓解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空间错位。

    2024年12期 v.34;No.292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

    项莹;王妍;石栋伟;

    提高农民收入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为农业经济增长赋能,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将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纳入影响农户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等的宏观数据,构建“时间-农户-省域”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并从市场开放、技术水平和要素配置3个维度进一步探讨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农户收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参与度的加深不利于农户收入的提高。(2)参与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弱化了技术水平、要素配置和市场开放的增收效应,且弱化程度依次增大,分别为0.053、0.215和0.547。(3)技术进步与农户不配适、资本对农户价值的“挤出效应”、农户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较弱等原因引致了增收弱化。基于以上结论,该研究提出政府统筹推进、创新协作模式、协同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扭转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农户增收的不利影响。

    2024年12期 v.34;No.292 14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否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马堃;史耀波;王进;

    准确把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否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前还缺乏系统性证据。该研究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并利用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发现:(1)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解决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得到一致结论。(2)机制检验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生产投入机制、乡村建设机制以及福利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共同富裕。(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还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差异的影响。(4)进一步讨论发现,相较于共同富裕水平较高的农民群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对低共同富裕水平的农民群体更加显著,具有对较高共同富裕水平农民群体的追赶效应,这一结果揭示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弥合农民群体间的共同富裕鸿沟、促进农民群体整体共同富裕。因此,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未来还需继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利益联结、扩大生产、乡村建设以及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民的共同富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证据。

    2024年12期 v.34;No.292 15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乡村建设能助力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吗?——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谢帮生;陈鎏鹏;周子渭;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究竟是“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能”?能否助力乡村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发展三者之间协调进步备受学界关注。该研究采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经济-社会-环境”框架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并在定量测算二者增长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整体上,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维度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经济增长、乡村社会包容和乡村绿色发展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其中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乡村创业活跃度及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来推动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环境规制和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效应更为明显。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测度和分析框架,在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数字技术服务与应用水平,把握乡村数字化发展机遇、保障“数字红利”惠及农民,因地制宜建设好“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后发乡村发展等方面提供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启示。

    2024年12期 v.34;No.292 16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

    刘格格;周玉玺;葛颜祥;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实施多元生态补偿方式是提升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关键。该研究在科学测度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和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基础上,以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为例,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检验了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发挥了显著提升作用,在控制村级哑变量、补充其它控制变量、数据缩尾处理、更换因变量权重测算方式和使用工具变量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多元生态补偿方式会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释放家庭发展性消费支出和激发农户内生致富动力,进而提升农户家庭发展韧性。(3)异质性分析表明,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对老一代、低收入水平和低学历的弱势农户群体发展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出“底层保障型”特征。(4)分维度来看,虽然输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和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均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发挥了多维提升作用,但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要明显优于输血型生态补偿方式。该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需重视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在破解农户家庭发展困境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多元生态补偿方式提升家庭发展韧性的异质性特征,适当降低生态补偿政策的参与门槛,形成以“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为主,输血型生态补偿方式为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这对提升生态补偿的政策效应具有启迪意义。

    2024年12期 v.34;No.292 1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 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基于空间不对等溢出视角

    李田田;张源野;李黎;叶阿忠;

    在高质量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该研究从非线性视角出发,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半参数门限空间滞后模型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的不对等程度。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先“边际效应”递减后“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2)邻近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不同数字经济水平下空间溢出具有明显的不对等性,数字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借助回波效应能够获得更多的空间溢出效应。(3)数字经济对不同城市群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未呈现一致的作用效果,其中:数字经济对成渝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减和“边际效应”递增交替变化的非线性特征;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影响呈现先“边际效应”递减后“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4)空间溢出的不对等程度存在明显的城市群异质性,其中成渝城市群数字经济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获取空间溢出效应的能力差异最大,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能力差异次之,而长三角城市群的能力差异最小。该研究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数字化发展,突破数字经济“边际效应”拐点。(2)发挥数字经济中心城市辐射效应,强势带动长江经济带整体高质量发展。(3)充分认识城市群自身发展特征,制定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2024年12期 v.34;No.292 193-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8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