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晓琴;张永生;
环境不可持续是粮食安全面临的重大威胁,而现代食物系统本身又是造成环境不可持续的重要因素,迫切需要向更加健康与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但是,对于食物消费同环境可持续目标的偏离程度及其成因,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度量,由此带来认识与政策上的模糊。该研究构建了关于“营养—健康—环境可持续”的分析框架和可持续健康膳食偏离指数(或食物消费转型潜力指数),并基于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对EAT-Lancet膳食指南进行调整,用以测度1990—2021年中国整体及不同区域食物消费的环境可持续性偏离状况、变化趋势及环境足迹,揭示食物消费转型的方向和潜力及其政策含义。测度结果显示:(1)中国食物消费同可持续健康膳食的偏离程度不断加大,城乡之间偏离度不断趋同。(2)不同区域间偏离度存在显著差异,2021年华东地区偏离度最高,西北地区最低。(3)食物消费转型将会带来巨大的环境改善效应,且改善效应具有边际递增特征。之前食物消费的结构性偏离带来营养素缺乏等健康问题,之后的结构性偏离则同时带来“富贵病”的大量增加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冲击。因此,必须以健康和环境可持续的标准重新思考食物消费需求的合理性,将粮食安全概念建立在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将非合理需求对粮食安全的冲击最小化。中国完全有可能依托自身资源走出一条新的健康与环境可持续的大国粮食安全道路。
2024年12期 v.34;No.292 11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3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马楠;陈若雪;
水、能源与粮食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现象愈加明显,逐渐成为限制彼此发展的障碍。该研究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错位指数刻画了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错位态势及其演变趋势,并构建了高铁交通、市场互通等4类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针对性地分析了空间错位的优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中国水、能源与粮食三者的空间错位呈现两阶段倒“U”形。其中,2005—2015年三者的空间错位持续加剧,2015—2020年三者的空间错位则呈现转折态势;2020年水、能源与粮食的资源丰裕度重心分别位于湖北省、山西省、山东省。(2)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以“胡焕庸线”为界,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错位状态呈现明显“东南强、西北弱”的特征;从空间错位程度来看,2005—2020年高错位区、中错位区和低错位区所含省份的数量呈“三角形—梯形—纺锤形”的演变态势。(3)中国水、能源与粮食三者空间错位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以气候条件、降雨量等为代表的自然系统因素以及以人才要素、产业结构等为代表的经济社会系统因素,其通过空间邻接、交通互联、市场互通和产业互补等路径影响水、能源与粮食的空间错位状态。基于此,建议以铁路交通网络建设、市场开放与一体化和产业互补性发展等为抓手,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等资源跨区协同共享,深化区际分工合作促进产业转型,进而缓解中国水、能源与粮食空间错位。
2024年12期 v.34;No.292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项莹;王妍;石栋伟;
提高农民收入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为农业经济增长赋能,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将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纳入影响农户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的微观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等的宏观数据,构建“时间-农户-省域”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并从市场开放、技术水平和要素配置3个维度进一步探讨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农户收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参与度的加深不利于农户收入的提高。(2)参与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弱化了技术水平、要素配置和市场开放的增收效应,且弱化程度依次增大,分别为0.053、0.215和0.547。(3)技术进步与农户不配适、资本对农户价值的“挤出效应”、农户自身抗风险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较弱等原因引致了增收弱化。基于以上结论,该研究提出政府统筹推进、创新协作模式、协同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扭转农业国内价值链分工对农户增收的不利影响。
2024年12期 v.34;No.292 14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马堃;史耀波;王进;
准确把握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否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目前还缺乏系统性证据。该研究从理论上阐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作用机理,并利用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发现:(1)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对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解决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得到一致结论。(2)机制检验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利益联结机制、生产投入机制、乡村建设机制以及福利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共同富裕。(3)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还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受到人力资本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差异的影响。(4)进一步讨论发现,相较于共同富裕水平较高的农民群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对低共同富裕水平的农民群体更加显著,具有对较高共同富裕水平农民群体的追赶效应,这一结果揭示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能够弥合农民群体间的共同富裕鸿沟、促进农民群体整体共同富裕。因此,为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未来还需继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利益联结、扩大生产、乡村建设以及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民的共同富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证据。
2024年12期 v.34;No.292 15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谢帮生;陈鎏鹏;周子渭;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赋能乡村的生动实践,究竟是“数字赋能”还是“数字负能”?能否助力乡村经济增长、社会包容和绿色发展三者之间协调进步备受学界关注。该研究采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经济-社会-环境”框架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并在定量测算二者增长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整体上,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维度上看,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经济增长、乡村社会包容和乡村绿色发展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其中对于乡村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2)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乡村创业活跃度及加快农业技术进步来推动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高环境规制和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效应更为明显。该研究进一步丰富了乡村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测度和分析框架,在加快推动数字乡村建设、提升乡村数字技术服务与应用水平,把握乡村数字化发展机遇、保障“数字红利”惠及农民,因地制宜建设好“差异化”的数字乡村,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后发乡村发展等方面提供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启示。
2024年12期 v.34;No.292 16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刘格格;周玉玺;葛颜祥;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共同富裕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实施多元生态补偿方式是提升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关键。该研究在科学测度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和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基础上,以山东省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为例,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检验了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发挥了显著提升作用,在控制村级哑变量、补充其它控制变量、数据缩尾处理、更换因变量权重测算方式和使用工具变量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多元生态补偿方式会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释放家庭发展性消费支出和激发农户内生致富动力,进而提升农户家庭发展韧性。(3)异质性分析表明,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对老一代、低收入水平和低学历的弱势农户群体发展韧性的影响更为显著,表现出“底层保障型”特征。(4)分维度来看,虽然输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和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均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发挥了多维提升作用,但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要明显优于输血型生态补偿方式。该研究的政策启示是,在发展相对滞后的生态保护红线区,需重视多元生态补偿方式在破解农户家庭发展困境中的重要作用,关注多元生态补偿方式提升家庭发展韧性的异质性特征,适当降低生态补偿政策的参与门槛,形成以“造血型生态补偿方式为主,输血型生态补偿方式为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这对提升生态补偿的政策效应具有启迪意义。
2024年12期 v.34;No.292 1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