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锡生;王中政;
国土空间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空间,也是包含了社会关系生产与再生产的社会空间和权域空间,意味着国土空间规划不再仅是介入空间生产的技术治理工具,而是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和政府目标的施政方式。作为一项公共政策,法治化是国土空间规划取得合法性的基本依托,也是证成其公权干预私权正当性的重要方式。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的实质内涵是“良法善治”。“良法”表现为体系上的完整性、内容上的科学性和功能上的指引性;“善治”则需要构建横向联结的整体性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之道以及纵向传导的“压力-反馈”型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之道。受制于内在和外在因素,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面临着顶层设计付之阙如、规划法治基础薄弱以及央地事权划分不清等多重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中所蕴含的权利、权力内容及其复杂关系,决定了以“权利-权力”为核心范畴的法权结构主义对其具有更充分的解释力。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宜依循“空间权力-空间权利”的逻辑展开。空间权力是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建构的基础。国土空间规划的权力体系包括空间发展权的供给、空间规划权的配置以及空间管理权的创设,在权力配置上应体现出整体性、对应性和公共性。空间权利是国土空间规划法治化建构的目标。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空间权是包括狭义空间权(空间物权)和空间人权的复合性空间权利。空间权的复合属性及其立法缺失,以及作为抽象行政行为的国土空间规划的可诉性难题,亟待构建以“立法救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为核心的空间权利救济体系。
2024年05期 v.34;No.285 9-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9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杨丹辉;高风平;刘思艺;弓宇峰;
大国清洁能源转型尤其是快速扩张的电动汽车、风电等产业刺激了稀土等战略资源需求,稀土产业链成为中美地缘政治竞争的焦点领域。该研究基于法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从全球治理的经典范式出发,考察美国力推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的深层动因及地缘政治影响,在美国地缘战略“产业链控制”与“联盟制华”两大特征下,揭示中美稀土产业链脱钩与全球“双链”格局、美国“三大法案”与清洁能源产业体系主导权、中美大国博弈与日本产业安全等重要政治经济关系之间的底层逻辑和战略呼应。研究发现:(1)在产业链控制方面,下游企业开展技术“去稀土化”与美西方“去中国化”的产业链布局导向相互加持,共同推动形成全球战略资源“双链”格局;(2)在与盟国联合制华方面,美国要求日本等盟国分担与中国地缘竞争的“缔盟”责任,而日本出于自身利益高度介入全球稀土产业链重构,由高度依赖中国稀土进口转向深度参与美国主导的全球稀土产业链;(3)美国出台“三大法案”是其一贯以国内法塑造地缘关系又一力证,背后的深层动机在于通过重塑战略资源产业链,掌控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主导权。为应对日益升级的战略资源大国博弈,要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方面利用好产业链中前端的资源和产能优势,创新引领战略资源产业链自主延展;另一方面强化战略布局,整合全球关键矿产资源,丰富反制手段,不断增强稀土等重点产业链韧性,提升国家战略资源安全保障水平。
2024年05期 v.34;No.285 1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5 ] - 谢皖东;赵爱栋;马贤磊;
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地区土地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的表征,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及配置将在政策影响下发生重构,土地利用效率的优化程度成为评估该政策绩效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梳理城市群设立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关联机制,明确其内在作用机制及其空间分异显得尤为必要。该研究首先从城市群设立的政策路径出发,构建了城市群设立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围绕公共服务供给、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以及围绕地理、制度、经济差异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级城市群规划编制的批复与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20年全国24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城市群设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最后基于3类作用途径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中心-外围”的多类型空间距离异质性效应检验进行了影响机制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群设立对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作用效果在国家级城市群设立后得到延续与加强。(2)国家级城市群设立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存在公共服务供给、产业集聚、技术创新3类中介效应;在政策时点调整后仅存在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两类中介效应,且作用效果与国家级城市群设立一致。(3)国家级城市群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随地理空间距离增加、制度距离的分割表现出增幅被略微抑制的空间异质性;在政策时点调整后该促进作用表现为仅随经济距离增加而被略微抑制的空间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进一步依托城市群资源调配加强区域公共投入,契合产业集聚与科技创新合理分配产业布局与分工协作,强化区域体制改革与一体化建设实现区域均衡的政策建议。
2024年05期 v.34;No.285 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9 ] - 张力小;陈云钊;张鹏鹏;李雨芩;武子凡;杨娜;
随着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等问题的日益突出,大规模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其中,陆上风电以其技术成熟、安全高效的优势,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风能资源具有能量密度低、不稳定和空间分散等特点,大规模开发陆上风电需要大量土地资源支撑。为保障碳中和目标下风电发展的土地资源需求,该研究对中国陆上风电的土地占用情况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以排他性为界定标准,从时空维度重新划分了风电场土地占用类型。其次,融合样本参数法和α形状算法,分类核算了中国现有陆上风电场的占地面积。最后,综合考虑风电技术发展趋势,系统模拟预测了碳中和目标下不同发展情景的中国风电用地需求。结果表明:(1)基于排他性原则,风电场总占地面积在空间维度上可分为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两部分;直接影响区域在时间维度上可分为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两部分。(2)2022年中国陆上风电场风机基础占地、永久用地、临时用地和直接影响区域占地面积分别达到48.28 km~2、352.08 km~2、1 234.86 km~2和1 638.81 km~2。(3)2022年中国陆上风电场间接影响区域占地面积和总占地面积分别达到了9.81×10~4 km~2和9.99×10~4 km~2,总占地面积几乎与全国城镇总用地面积相当。(4)与当前技术水平情景相比,技术进步与风机换代情景下,2060年中国风电各类用地需求均有大幅下降,且用地需求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风电机组的大型化替代对土地资源的节约潜力巨大。因此,完善风电建设用地标准、提升风电开发用地效率、统筹推进海上风电建设,是协同风能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路径。
2024年05期 v.34;No.285 4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张瑛;李忠辉;张力;
海洋渔业资源对于保障食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近海渔业资源,对于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探究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结构与质量变化情况,该研究基于1990—2020年中国近海捕捞统计数据和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变化数据,通过计算分析中国近海各渔区(渤黄海渔区、东海渔区和南海渔区)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MTL)、各渔区渔业均衡指数(fishing-in-balance index,FIB指数)与人为捕捞活动、SST变化之间的关联性,探究人为捕捞活动、SST变化对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结构与质量变化、渔业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30年间,中国近海各渔区的渔获量和FIB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渤黄海和东海渔区的MTL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南海渔区的MTL呈现微弱增长趋势。人为过度捕捞已影响到渤黄海和东海渔区的渔业资源结构与质量,导致低营养级鱼类占比逐渐升高,渔业资源质量显著降低,但对南海渔区影响不大。受到气候变化影响,在渤黄海渔区5—6月和东海渔区9—11月,海温增暖抑制高营养级鱼类生长,导致渔业资源出现结构向低营养级鱼类变化、质量大幅下降的趋势,但在南海渔区,海温变化对MTL没有影响。人为捕捞对中国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影响不大,主要是由于渔获量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海温变化对渤黄海、东海渔区的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影响也较小,南海秋季海温增暖则有利于其渔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基于研究结果,作者提出了改善中国近海各渔区渔业资源结构,提高渔业资源质量,提升渔业生态系统健康的相关建议,为中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管理借鉴。
2024年05期 v.34;No.285 58-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2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