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亚华,舒全峰
“公地悲剧”是人口和资源环境管理面临的经典问题。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围绕治理“公地悲剧”的学术探讨中,诞生了公共事物(Commons)治理的新兴学科方向。开展有效的集体行动是解决“公地悲剧”问题的关键,集体行动理论由此成为公共事物治理知识体系的精华。文章评述了公共事物治理中的集体行动理论进展,通过对集体行动的概念、经典理论框架、具体影响因素及机制的系统梳理,为人口和资源环境管理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文章还分析了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在我国的现状和前景,认为推进中国情境下的公共事物治理研究,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第一,聚焦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和本土实践,开展更多中国情境下的公共事物 治理研究;第二,关注城市社会和数字时代的新兴公共事物,推动城市空间和数字空间治理的集体行动研究;第三,重视集体行动中的微观个体行为与动机,积极运用实验方法,引入行为心理学视角,探究集体行动的微观机制;第四,应对新技术给公共事物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如何利用新技术增进公共事物治理中的集体行动。公共事物治理理论、方法和政策上的不断提升,可以为解决中国情境下的“公地悲剧”问题做出越来越多的知识贡献。
2021年04期 11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3 ] - 邓远建,杨旭,马强文,等
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是破解经济增长、生态保护、民生福祉增进“三难”问题的核心。文章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了 2004—2017年全国29个省(区、市)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而采用。收敛、经典与空间F收敛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区域生态福利绩效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4—2017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具体经历了“波动上升-持续下降-波动下降”的过程;空间上呈现“东强-中次-西弱”的梯次下降格局;北京、海南和上海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宁夏、内蒙古和辽宁则长期处于后三位。②2004—2017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生态福利绩效均不存在。 收敛趋势。其中,2004—2017年中、西部区域变异系数总体保持着增长态势,而全国和东部区域变异系数在2012—2017年出现了明显波动。③全国范围内生态福利绩效存在显著的绝对与条件B收敛趋势。条件收敛率明显高于绝对收敛率,空间因素对收敛具有加 速效应。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产业结构是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的驱动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其抑制因素。④东、中、西三大区 域生态福利绩效也存在显著的绝对与条件B收敛趋势。空间收敛率呈现西、东、中依次递减格局,空间因素对中部区域收敛的加速效应最强。区域层面上,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环境规制、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的提升均有显著影响,但作用方向和力度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因此,未来的政策制定应注重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因地制宜探索提高生态福利绩效的最佳途径。
2021年04期 132-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7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0 ] - 马骏,程常高,唐彦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促进流域上下游之间协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是实现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微分博弈理论,构建了集中式生态补偿模型、无成本分担的分散式生态补偿模型以及引入成 本分担契约的分散式生态补偿模型,讨论中央政府参与补贴与上下游选择分担污染治理成本行为之间的互动博弈策略,得出以上策 略中流域上下游各自相应的最优反馈策略和污染治理量随时间变化的最优轨迹并加以比较。得出以下结论:①在有成本分担下的分散式决策中,由于上下游的博弈地位不同,两者所能获得的中央政府补贴系数也不同,处于领导者地位的将获得更大的治污减排补 贴系数;中央政府的治污减排补贴政策改变了传统的三种博弈形式下流域成员的最优治污投入和流域经济收益大小关系,即中央政 府的规制会使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采取不同的博弈形式来最大化自身的效益。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补贴使得上下游地方政府 各自的治污减排投入水平、污染治理量、经济增长量达到三种策略里面的最高并与集中式策略相当,有效实现了流域生态补偿策略的 协调。③在中央政府的协调下下游对上游给予合理的成本分担,才能使流域的经济增长实现帕累托改善,并且认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是完善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最后,通过具体的算例对相关参数进行了分析,验证了结论的有效性,为流域上下游长期开展协同生态补偿活动以及中央政府制定补贴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1年04期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1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2 ] - 巩固,陈瑶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实施需要配套规章支持。美国内政部(DOI)制定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规章,确立了由受托人组织实施、 依规划、分阶段的自然资源损害评估程序。其通过“预评估”筛选、过滤不当案件,在正式评估中严格区别“损伤”与“损害”并进行合 理转化,为后续生态修复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基础。DOI规章的成功经验在于:第一,内容具体、明确,衔接立法,高规格,确保可操作 性;第二,强调公众参与,鼓励多方合作,动态灵活调整,确保公信力;第三,区别事实与价值,转化科学与法律,分阶段、分步骤处理,确保制度理性;第四,范围限缩,层层过滤,注重实施基础,强调成本收益,确保可实施性;第五,坚持回复导向,着眼“服务”恢复,强调同等补偿,确保环境实效。我国生态损害赔偿立法较为粗略,配套制度不足,应从以下方面完善:第一,完善评估细则,概念术语与相关 立法保持统一,提高可操作性;第二,明确鉴定评估规则的司法适用效力;第三,区分科学”损伤”与法律”损害”,避免损害类型”全覆 盖”;第四,修订细化《总纲》,明确实际修复成本方法优先,经济价值方法补充,确保可实施性;第五,优先实施修复责任,金钱赔偿后位补充,确保修复实效。
2021年04期 155-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0 ] - 杨福霞,郑欣
生态补偿是促使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政策之一。而不同补偿方式会给农户带去差异化的价值感 知体验,进而对其绿色生产行为产生异质性影响。为此,基于价值感知视角探究了不同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机 理,并结合湖北省五个地级市837户农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实证考察了价值感知调节作用下,现金和技术两 种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现金补偿和技术补偿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 用;且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效应,即技术补偿能够作为现金补偿的有效补充机制,会共同激励农户参与农业绿色生产。②在生态补偿 影响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过程中,价值感知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即价值感知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强化生态补偿对于农户绿色 生产行为的激励作用。最后,在纠正了农户常年务工会对估计结果可能产生的偏误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③对于不同年龄分组的 农户而言,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激励效果亦有所不同。具体来讲,在考虑价值感知的调节效应后,现金补偿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年轻组农户采取绿色生产行为;而技术补偿对老龄组农户的激励作用则更加明显。因此,结合农户的认知水平和现实需求,强化价值感知的调节作用,创新并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将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生产。
2021年04期 164-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0 ] - 匡远配,张容
农地流转和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环境功能。文章基于2005—2018年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水足迹理论和SFA模型测度了各省每年粮食生产的生态效率,探究 了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①从时间序列来看,中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整体上呈波动性上升趋 势,其中山西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和云南省生态效率的上升趋势在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山 东省、广东省、海南省却呈显著下降趋势。②基于空间分布的角度,地区上大致是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生态效率分布,江苏省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最高,湖南省最低。③农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根据分组分析发现,农地流转水平为中等的省份生态效率平均值最高,低水平和高水平的省份生态效率平均值相近,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加快农地流转促进农业生态化建设的道路上要注重适度规模经营。
2021年04期 1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