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结构与效率

  • 中国城市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孙天晴;郑一;王昊;吴晓磊;

    为明确城市能源系统状况,需对城市能源体系进行全面而细致的了解,本文在全面分析城市能源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能源系统能源流动图,并对其进行简化建立适合建模的简化模型。进而对城市能源系统进行研究,归纳出城市能源系统的影响指标。然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其中对评价对象辨别能力较强的关键因素,结合相应环境因素,建立了能够全面反映城市能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首次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引入到能源评价体系权重确定中来,建立了多级城市能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北京市2000-2007年相关能源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所建评价体系能够根据优化权重结果找出评价对象问题所在,加大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放大评价对象间的对比程度,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明显;同时和等权重计算结果比较分析发现,优化后的评价结果更加合理,并更加接近城市能源的实际状况,能够为城市能源系统规划提供合理的量化依据。

    2010年11期 v.20;No.12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工业能源消耗结构演变实证研究

    于珍;李保明;施祖麟;

    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经济正处在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变化是否引起能耗结构变化是一个备受关注而又长期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能源消耗会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而下降,另一种观点认为能源消耗会保持相对稳定,不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中国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有效利用能源有重要意义。本文用能源消耗结构变动系数方法,分析了1995-2007年工业能源消耗结构和结构的演变,发现多数产业能源消耗结构并没有变化,少数产业能耗比例下降或者上升,个别产业对能源消耗转变的情况。要降低能源消耗,必须降低能源消耗的总水平,同时提供能源利用效率。相应的对策是对高能耗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控制重点高能耗产业的规模和能源利用效率,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解决能源供需关系的政策建议是要加快重点耗能产业的技术更新,降低高能耗产业的能源消耗。进行能源价格改革,促进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开发新能源,减轻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调整产品出口结构,减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

    2010年11期 v.20;No.123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工业化视角的能源效率评价方法与实证研究

    李世祥;

    节能减排潜力的准确评估依赖于对能源效率的科学评价,而能源效率评价又涉及到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工业化一直处于快速推进阶段,对能源依赖较强的高耗能行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因此,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能源效率评价必须结合工业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与单要素能源效率方法相比,全要素能源效率方法及多目标情形下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是评价工业化经济体能源效率的一个较好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以工业化、经济增长为背景,以生产函数为依托,不仅可以比较准确地衡量重要经济变量不断变化条件下能源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替代效应,而且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以及经济激励机制下能源使用的综合水平,使评价结果更符合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的经济现实。在该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效率进行了实证测算。

    2010年11期 v.20;No.123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

    许冬兰;李琰;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方法和协整分析方法对于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耗量之间的长短期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因素分解模型对城市化所引起的能源消耗变动的贡献份额进行了定量测算。实证结果表明,山东省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导致能源消费量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山东省能源消费增长却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因果原因,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山东省城市化和能源消耗量之间不仅存在着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并且存在着协整关系,但是这种长期动态均衡的短期误差修正作用并不很强,能源消耗量的增长率变动除了受城市化水平影响之外,还同时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城市化因素对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贡献份额尚比较小,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能源需求不会成为制约山东省城市化进程的瓶颈,目前应该加快推进有助于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进程模式。

    2010年11期 v.20;No.123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组合模型的能源消费预测研究

    刘爱芹;

    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消费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也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建立能源消费量模型,准确预测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做好未来能源消费预测分析,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能源生产计划、外供能、节能计划及制定相关的政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这对于保持中国社会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而运用组合模型进行预测不仅预测结果准确性高,而且稳定性好。本文借助组合模型对能源消费所做的预测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稳步增长,未来几年仍将继续保持此增长势头及速度。组合模型集结了更多的有用信息,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可靠,可以作为中国"十二五"期间的能源消费量预测的有效工具,为能源决策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及建议。

    2010年11期 v.20;No.123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广西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

    吴玉鸣;

    基于1990-2007年广西生态足迹、能源消费及其构成数据,构建生态足迹压力与能源消费库兹涅茨曲线计量经济模型,对广西能源消费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的生态足迹与能源消费总量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而煤炭、石油消费与生态足迹之间为三次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它们之间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而水电消费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不明显。由于能源消费总量及煤炭、石油消费对生态足迹压力的影响明显,其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生态足迹压力,促使生态足迹曲线更加陡峭,并延缓库兹涅茨曲线拐点的到来。广西政府应强化对生态足迹压力增大问题的重视、应对治理的决心和实施的政策手段,以便通过能源消费与生态足迹之间的统筹达到二者协调发展的目的。

    2010年11期 v.20;No.123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区域水资源调配

  • 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评价

    马骏;郑垂勇;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合理评价其受水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状况,有助于该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充分发挥该工程的效益,促进受水区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在界定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内涵基础上,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并对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进行了评价,本文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内涵,以水资源作为投入,社会经济作为产出,结合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实际,选择供水量、人均GDP等指标,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东线受水区济南、天津等8个城市及中线受水区石家庄、北京等8个城市共16个城市为决策评价单元,构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评价模型,考虑投入产出滞后性,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对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典型城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度差异较大。建议天津、济南、北京、石家庄、徐州等和谐程度低且投入相对冗余、产出相对不足的城市应更加积极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尽快促进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

    2010年11期 v.20;No.123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9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南水北调东线Newsvendor优化模型

    陈志松;王慧敏;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际,对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供应链系统进行了界定,考虑准市场条件下南水北调东线供应链的优化问题,在降雨服从随机分布条件下分别建立了需求与降雨无关、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下的南水北调东线供应链Newsvendor优化模型,并进行了算例分析,研究表明: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下的最优生产量不高于需求与降雨无关情形下的最优生产量;无论是需求与降雨无关还是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江苏系统供销商的最优生产量对于本地终端零售价和本地缺水成本不太敏感,随着外地批发价和外地缺水成本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持有成本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供销商的降雨量利用比率的增大而减小;其中,需求与降雨相关情形,最优生产量还随着本地终端用户的降雨量利用比率的增大而减小。论文对于南水北调工程优化运营调度的理论和实践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同时对于丰富Newsvendor优化模型的理论和应用推广有着积极的意义。

    2010年11期 v.20;No.123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演化博弈的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冲突分析

    陈艳萍;吴凤平;

    初始水权分配极易导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之间引发冲突。本文分析这种冲突存在的根源是因为部分区域分配的水权过多,而部分区域分配的水权过少。从而建立"水权过多区"群体和"水权过少区"群体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分析各群体的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以及演化博弈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两个主要结论:如果"水权过少区"群体少分配的水权占其实际分配到的水权的比重较小时,博弈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为:(不同意放弃Δq的水权,不暴发冲突);如果"水权过少区"群体少分配的水权占其实际分配到的水权的比重较大,超出其心理承受范围时,博弈系统的演化稳定策略为:(同意放弃Δq的水权,暴发冲突)。研究表明,根据演化稳定策略调整各区域的水权,可以有效化解初始水权分配中的冲突,从而构造和谐有序的用水环境。

    2010年11期 v.20;No.123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

    陆文聪;马永喜;

    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分配利用的不均衡和不平等性所导致的水资源利用的地区性利益冲突与结构性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研究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问题,对实现水利工程的长期运行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和梳理水资源利用利益补偿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框架,并用实例来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水资源的生态价值论和水资源利用的公平正义伦理观,从补偿原则、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等方面来构建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实践上具备可行性,能够有效地实现水资源与水利工程效益的合理配置、公平共享和可持续利用。建议各地在水资源的利用中不仅要认识到其经济价值,更要充分考虑到其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环境价值以及其它相关地区和利益主体的现在和未来的利益需要,尽快建立适合当地自身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水资源协调利用的利益补偿机制。

    2010年11期 v.20;No.123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新疆焉耆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郑奕;魏文寿;崔彩霞;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缺水、水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破坏已成为制约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本文应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研究了新疆焉耆盆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通过对系统内在作用机制的分析,综合考虑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以及其它资源之间的关系,确定出系统的目标、主要决策变量及它们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决策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求解,预测了研究区未来规划水平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各项指标,为合理分配该区域的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用水量提供参考;为实现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11期 v.20;No.123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5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环境污染转移与可持续贸易

  • 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对贸易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郑晓博;苗韧;雷家骕;

    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广泛的共识。全球气候变化与全球化相交织,带来了贸易领域一场革命。政府为应对气候变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否会影响该国的贸易竞争力成为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OECD国家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较为积极,较早行动,也较有成效的国家,因此研究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及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对于我国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在分析OECD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基础上,对经典的贸易引力模型进行了扩展,对OECD国家1991-2008年的出口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应对措施中较为典型的碳税和能源效率标准对贸易竞争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碳税和能源效率标准对于贸易流都有反作用,因此影响了贸易竞争力。但是碳税的影响程度没有理论预期那么强烈,是因为如果存在着政府的资助或者免除的情况下,反作用可能被抵消,贸易甚至有可能会增加。文章最后对我国的碳税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0年11期 v.20;No.12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对外贸易的物质流分析

    傅京燕;张珊珊;

    本文的目的是测算开放条件下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即环境成本转移指数。本文运用物质流的方法,采用对外贸易内含污染的平衡指标(balance of embodied emissionsintrade)对中国在1976-2004年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对外贸易的内含六种空气污染物污染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的总进口的空气污染排放要大于总出口,总体上对外贸易有利于中国环境质量的改善。但中国同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发达国家的环境贸易条件(environmental terms of trade)在样本期内呈逐步恶化趋势。从部门结构看,2004年中美双边贸易内含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化学和钢铁这两个部门。

    2010年11期 v.20;No.12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工业出口贸易结构变动对我国能源强度的影响

    尹显萍;石晓敏;

    能源强度是反映一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工业是能源消费最多的生产部门,其出口产品的生产已成为影响能源强度的重要因素,由此也说明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是实现节能降耗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基于中国33个工业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1992-2008年工业低、中、高能耗行业组出口比重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实际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强度和出口贸易结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中、高能耗行业组与低能耗行业组出口比重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正向与反向作用。并且,低能耗行业组出口比重的上升对降低我国能源强度的作用远大于中、高能耗行业组出口比重下降所产生的节能影响。三个能耗组出口比重变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反映了我国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及不同行业的能源需求特征。据此,本文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融入更多有效可行的经济手段于节能减排措施中、加大研发投入以促进传统出口产品更新换代等政策建议。

    2010年11期 v.20;No.123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省际煤炭贸易中的污染转移评估方法及实证

    王寿兵;许博;陈雅敏;柏红霞;王祥荣;樊正球;

    省际贸易带来的污染转移问题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和研究。本文利用相关的数据,从工业废水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4个指标对省际原煤贸易中的污染转移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初步建立了省际原煤贸易中污染转移量评价的方法,并选择原煤调出量大的山西省和调入量大的山东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山西因省际原煤贸易而多产生的工业废水量、化学需氧量(CODcr)、石油类和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分别为44 686.37-50 044.97万t、68 036.7-77 509.4t、2 172.4-2 253.9t和3 607.52-4 021.20万t,实际多排放的工业废水量、CODcr和石油类分别为16 434.04-19 450.01万t、8 818.8-13 215.9t和487.2-557.3 t;而山东因省际原煤贸易而少产生的工业废水量、CODcr、石油类和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分别为39 706.51-48 204.30万t、48 301.4-52 350.5 t、1 068.8-1 120.4 t和1 756.68-1 943.66万t,实际少排放的工业废水量、CODcr和石油类分别为20 868.53-29 041.92万t、10 102.2-12 764.0 t和328.7-379.6 t。

    2010年11期 v.20;No.123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徐国虎;许芳;

    目前大部分关于新能源汽车上市销售影响因素的探讨都是定性的,对于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推广步伐。通过由20位具有新能源汽车销售经历的销售人员参加的焦点小组访谈,形成了关于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的初步问卷。然后对4S汽车销售店客户和驾校学员进行了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285份。然后运用SPSS17.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得出了5个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售后服务因子、购置成本因子、汽车品质因子、使用能耗因子和周围影响因子。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程度比较高,并具有一定的购买意愿。但由于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保护性不足、售后服务网点密度不够和维修保养价格过高以及新能源汽车使用中的停车场所和能源再补充的便利性等方面存在担忧,消费者比较普遍的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购买行为。论文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推广提出了相关建议。

    2010年11期 v.20;No.12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3 ] |[阅读次数:6 ]

社会·经济·生态

  • 中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理论分析框架的改良设计

    金晶;曲福田;

    发展与保护始终是资源优化配置必然面对的难题,这也为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政策调控提出了挑战,即应当建立怎样一种政策调控框架,才能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实现农地非农化的优化配置。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市场结构、配置方式和效率损失,阐明中国农地非农化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并存的现状,进而提出以内生性政策调控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外生性政策调控解决政府失灵问题,并以此为分类基础构建中国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参照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思路,反思中国现行农地非农化政策调控的运行体系,提出改良现行政策框架的设计路径,具体包括:促进行政性规制政策的市场化改良、加强经济性规制政策的作用范畴、调整社会性规制政策的政策导向、拓展激励性规制政策的作用范围、推进放松规制政策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11期 v.20;No.123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土地资源结构演进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史永亮;杨东峰;李京生;范凌云;郑勇强;

    土地资源结构演进直接导致各类生态系统类型、面积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和发展趋势有着重要影响。本文运用景观生态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新疆阿克苏市12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土地资源类型赋予相应的相对生态价值,从测算区域总体生态价值变化的角度评价土地资源结构演进对区域生态健康状况的影响,其目标是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各土地资源类型间相互转移,在不同土地资源结构下,各子生态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变化明显,对区域生态健康的贡献程度表现不一;各分区域生态子系统的生态健康水平变化可划分为为持续提升区、先升后降区、先降后升区3种类型;总体而言,区域生态健康状况趋势由较健康型向健康型转变。研究认为,土地利用类型生态价值的精确赋值对区域生态健康水平评价非常关键,可通过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结合实验观测与系统模拟获得。

    2010年11期 v.20;No.123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CVM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探析

    马文博;李世平;陈昱;

    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总价值认识不足,我国又未能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从而导致耕地与非农用地之间的比较效益差别。因而,给予耕地保护者一定的经济补偿是促进耕地保护的一个必要选择。补偿标准的确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核心所在,耕地资源价值是确定补偿标准的基础。通过对耕地资源价值构成的综合分析,认为耕地资源总价值应包括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通过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内涵与实质的揭示,指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范围只应包括具有正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即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测算出的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才能作为确定补偿标准的依据,提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计算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并以河南省汝州市为研究案例,运用CVM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进行了测算。

    2010年11期 v.20;No.123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1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0 ]
  • 森林资源生态学的理论体系研究

    朱源;康慕谊;

    自然资源生态学是一个研究较少涉及却又亟待建设的学科,本文通过研究森林资源生态学的理论体系,试图为自然资源生态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范例。作者认为,森林资源生态学是研究森林资源与其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其理论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部分,即森林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调查与评估、森林资源的国际和地区分布、森林资源的生态作用和影响因素、森林资源的微观经营和宏观调控等。在对上述各部分内容进行简要论述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现今森林资源生态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包括森林资源的价值评估、森林资源的空间流动、森林资源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变化趋势、林业政策对森林资源的影响等。

    2010年11期 v.20;No.123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生态劳动价值论的资源性产品价值研究

    沈丽;张攀;朱庆华;

    在目前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为正确、全面认识资源性产品的价值,以使其得到更合理的应用,本文提出生态劳动价值论,即资源性产品的价值由人类的劳动和自然界的劳动共同决定。按照生态劳动价值论核算资源性产品的价值量,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是如何将人类劳动和自然界劳动按一个标准共同衡量,本文提出可应用能值理论具体核算,即资源性产品价值量的大小用商品的能值或能值货币价值衡量,并提供了一项高速公路项目的具体算例。指出据此核算方法得出的结论反映了资源性产品的真正价值,虽然短时间之内不一定能应用于市场价格,但对于一些领域的决策如在不同设计方案之间的选择,不同应用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选择等方面可起到支持作用,且其对于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各项研究都有借鉴意义。

    2010年11期 v.20;No.123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退化之间的一般规律

    陈秋红;

    为了探寻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退化之间的一般规律,本文分别利用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具有不同自然气候条件的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11个省(自治区)的横截面数据和具有相似自然气候条件的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5大牧区的横截面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利用典型牧区内蒙古从20世纪60年代到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两者间的回归分析。横向分析与纵向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与草地资源退化之间的拟合曲线总体上具有倒"U"型特征;中国主要草原区还处于资源依赖性曲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一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因此,要实现牧区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使资源依赖性曲线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尽快平稳向右移动直至出现稳定下降。而在相关技术的创新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突破的情况下,加强制度创新、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及其与当地的适应性无疑是一个更有效也更现实的途径。

    2010年11期 v.20;No.123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格局及机制分析

    郭华;蔡建明;

    通过ESDA相关分析,利用ARCGIS9.2及GeoDA软件提供空间分析方法,本文描述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首先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地极化分异,俱乐部趋同效应明显;其次空间格局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热点区的空间结构多表现为以郑州、洛阳、焦作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且不断的向西北方向集聚,冷点区域则向豫东南的黄淮四市集聚。值得注意的是热点区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演化和迁移的现象,但是幅度比较小。再次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不稳定性,经济增长高值聚簇区的数量减少且位置向豫北转移,然后向西转移;而低值聚簇区的数量呈现出波动的趋势,其位置不断地靠向豫东、豫南地区;比较分析,可以得知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与经济格局的热点区域在第一时段完全不耦合,而在后两个时段两种格局呈现出相对耦合的趋势,热点区域均分布在豫西北地区,而冷点区域均在豫东平原区,这种增长空间格局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最后,将河南省经济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5个方面:投资政策倾斜、旧有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战略。

    2010年11期 v.20;No.123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1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0 ]
  • 自然灾害的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分析

    李宏;

    根据我国民政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资料,我国最近30年来由自然灾害所导致的经济损失无疑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自然灾害损失是由自然变异因素和社会经济的易损性共同决定的,同样的灾害事件在不同的经济与社会环境条件下发生,其后果与影响显然不会相同。为此,本文对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时间序列建模与分析,探究了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演变与经济增长、人口、教育以及医疗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经一系列的实证检验我们发现,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由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来加以解释的。具体来说,经济总量与规模的扩大、人口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政府对灾害投入的增加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等,是与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减少相对应的,而人口增长则应是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不利因素。

    2010年11期 v.20;No.123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对外开放、人口增长对我国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

    邬彩霞;

    环境问题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议题。对于我国而言,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外开放和人口增长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利用我国2000年—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综合考察了FDI、出口和人口增长对我国SO2排放量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增长、FDI和出口对我国SO2排放均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中人口增长对SO2排放的影响最大,FDI次之。尽管我国商品的出口也促使了我国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然而,与人口增长和FDI带来的影响相比,却显得相对较弱。因此,就保护环境、减少SO2排放而言,我国当务之急则应控制人口快速增长,引导FDI运用统一的环境标准,减少对我国的环境污染,让外资真正在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2010年11期 v.20;No.123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工业固废生态链的构建对区域物质流的影响

    逯馨华;杨建新;陈波;吕彬;

    2008年,我国工业固废产生量达1.9亿t,比上年增长8.31%。大量工业固废排放不但占用土地、污染环境,还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我国工业固废以尾矿、冶炼渣、化工废物、原液及母液为主,其中还蕴藏着可用资源。近年来,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力度逐渐加大,综合利用率达到64.33%,但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在分析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固废链构建原则,并采取物质流分析方法,通过定量研究工业固废生态链(简称固废链)建立前后区域经济系统物质流总量及效率的变化,揭示了工业产业与区域经济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机制。并以北京钢铁工业为例,在综合分析北京钢铁工业固废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北京钢铁工业固废链,定量地给出了工业固废链构建对于区域物质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地区通过构建钢铁固废链,可减少区域物质总需求3 581.21万t,减少区域物质输出616.65万t,并提高区域物质生产力3.56个百分点,有利于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

    2010年11期 v.20;No.123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农业清洁生产模型与实证研究

    熊文强;王新杰;

    农业清洁生产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基于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从农业输入、生产系统、农业输出三方面、分层次构建农业清洁生产的模型。该模型可以提供对于农业清洁生产现状及其结构、功能的认识;还可对农业清洁生产的预期行为进行预测,以便采取措施,即改变输入变量的数值和条件,对其进行控制;且通过一些变量的阈值和评价指标作为限制条件,使农业清洁生产系统能符合规定的标准。论文通过对新疆绿洲天山北坡经济带农业清洁生产的案例研究,结合实施农业清洁生产的条件分析和农业资源利用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分析设计了农业清洁生产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利将污染控制纳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从产前、产中以及产后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佐证了所构农业清洁生产模型的正确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2010年11期 v.20;No.123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水污染防治法》控制手段的反思与重构

    刘超;

    文章以主张重视和细分水污染控制手段为前提,以反思和重构现行的水污染控制手段为研究目的。采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剖析现行水污染控制手段存在的诸多弊端;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借鉴美国在水污染控制中的经验,探析与总结选用水污染控制手段的内在规律诉求。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对于水污染的防治虽然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不甚理想,其重要原因在于重视了宏观的立法理念更新和微观具体制度完善,却忽视了中观层面的水污染控制手段的改进。我国的《水污染防治法》虽然历经修订,但其对于水污染的控制手段却一直延循的是以技术为基础的排污标准控制手段。这种手段在内在机理与外显制度上难以实现预期立法目的,它实施成本过高,效率低下,是一种列举而非概括的控制手段,难免顾此失彼。故此,我们的立法修订不能止步于反思和完善具体制度和机制,但更要反思《水污染防治法》的控制手段,重视以水质目标为标准的控制手段,并相应进行具体制度的构建。

    2010年11期 v.20;No.123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效果及国际经验借鉴

    何浩然;陈安来;

    塑料袋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被广泛使用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为减轻塑料袋使用所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中国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工商总局在借鉴国际和国内部分地区的限塑经验的基础上,共同颁布了《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并于2008年6月1日生效。本研究采用"自然实验"的经济学研究方法,通过在该政策执行前后分别进行大规模随机抽样调查,对消费者的塑料购物袋使用行为的中短期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在结合国际限塑经验的基础上对该政策的长期效果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的实行在中短期减少约一半的塑料袋使用量,并且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政策影响;长期塑料袋使用量虽会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但该政策对塑料袋使用量的削减作用依然十分显著。此外,本文进一步比较了实行限制塑料袋使用政策的两个主要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实行的限塑政策进行讨论,发现我国限塑政策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改进建议。

    2010年11期 v.20;No.123 16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