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涛;侯宇恒;曲晓溪;张卓群;
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进而会影响金融稳定,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评估和应对。因此,构建合理的气候金融分析框架,分析气候变化影响金融变量的传导路径,并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在金融加速器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碳循环、气候变化因素以及多个经济主体的DSGE模型,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产出、资产价格、企业违约率以及信贷总量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气候变化冲击减少了产出,降低了资本价格和资本收益率,增加了外部融资溢价水平,推高了企业杠杆率和信贷违约率,进而引起信贷紧缩,投资减少。(2)碳强度冲击增加了产出,提高了资本价格和资本收益率,减少了外部融资溢价水平,降低企业杠杆率和企业信贷违约率,进而引起信贷扩张,投资增加。(3)减排强度冲击主要通过成本驱动影响宏观经济。短期内经济受减排冲击的负向影响较大,长期地看,随着产出的快速恢复,投资和信贷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据此建议:(1)及时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规模,防范非传统的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2)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减污降碳与增加产出的双赢成效。(3)完善气候变化经济模型分析框架,提升气候变化经济分析框架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指导作用。
2023年08期 v.33;No.276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张涛,侯宇恒,曲晓溪,等
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进而会影响金融稳定,需要相关部门及时评估和应对。因此,构建合理的气候金融分析框架,分析气候变化影响金融变量的传导路径,并制定针对性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在金融加速器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碳循环、气候变化因素以及多个经济主体的DSGE模型,模拟了气候变化对产出、资产价格、企业违约率以及信贷总量等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①气候变化冲击减少了产出,降低了资本价格和资本收益率,增加了外部融资溢价水平,推高了企业杠杆率和信贷违约率,进而引起信贷紧缩,投资减少。②碳强度冲击增加了产出,提高了资本价格和资本收益率,减少了外部融资溢价水平,降低企业杠杆率和企业信贷违约率,进而引起信贷扩张,投资增加。③减排强度冲击主要通过成本驱动影响宏观经济。短期内经济受减排冲击的负向影响较大,长期地看,随着产出的快速恢复,投资和信贷需求增加,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据此建议:①及时准确地评估气候变化风险在金融体系中的规模,防范非传统的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产生的影响。②积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减污降碳与增加产出的双赢成效。③完善气候变化经济模型分析框架,提升气候变化经济分析框架的现实解释力和理论指导作用。
2023年08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7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4 ] - 沈丽,范文晓
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大发展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无疑是实现这一重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双碳”约束趋紧和金融业“脱实向虚”倾向依然存在的现实背景下,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提升碳排放效率、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客观需要。而各区域碳排放效率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现状,使得实现区域间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协同已刻不容缓。该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测算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而全面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①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已基本稳定在中级协调等级,其向优质协调等级迈进的关键是提升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在考察期末升至良好协调等级,西部和中部地区均稳定在中级协调等级,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初级协调等级。②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对空间差异的贡献率相对较小。③中部地区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多极分化现象,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两极分化趋势。④在考虑空间因素和时间跨度的条件下,中国大多数省份与相邻省份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关联关系。研究有助于推动构建区域间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协同联动格局,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2023年08期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2 ] - 沈丽;范文晓;
中共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大发展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无疑是实现这一重大目标的必由之路。在“双碳”约束趋紧和金融业“脱实向虚”倾向依然存在的现实背景下,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提升碳排放效率、推动“双碳”目标如期实现的客观需要。而各区域碳排放效率和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差异的现状,使得实现区域间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效协同已刻不容缓。该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测算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而全面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已基本稳定在中级协调等级,其向优质协调等级迈进的关键是提升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东部地区在考察期末升至良好协调等级,西部和中部地区均稳定在中级协调等级,东北地区主要处于初级协调等级。(2)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分布不均衡问题,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对空间差异的贡献率相对较小。(3)中部地区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多极分化现象,西部和东北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均表现出两极分化趋势。(4)在考虑空间因素和时间跨度的条件下,中国大多数省份与相邻省份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存在空间关联关系。研究有助于推动构建区域间碳排放效率与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协同联动格局,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2023年08期 v.33;No.276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3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黄秀路,武宵旭,袁圆,等
节约能源资源、降低能耗强度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寻求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中国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是否降低了能源强度,有利于节能效应的发挥?其影响机制如何?目前学术界还缺乏系统性的分析。该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广义合成控制法,评估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并分析其内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能源强度,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并且该节能效应存在政策先行和时效性特征。②试点政策会通过提高绿色创新、缓解融资约束、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拓展环境治理渠道,驱动试验区能源强度的下降。③试点政策对市场化程度较好、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节能诱发作用更强,而对市场化程度较差、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能源强度抑制作用较小,节能效应不明显。因此,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在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在总结现有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以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治理为导向的绿色金融体系中来,为绿色创新和企业融资提供更为充分的市场化条件,这是进一步释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节能潜力的关键。
2023年08期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 黄秀路;武宵旭;袁圆;王小雨;
节约能源资源、降低能耗强度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在新发展阶段寻求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抓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中国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是否降低了能源强度,有利于节能效应的发挥?其影响机制如何?目前学术界还缺乏系统性的分析。该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广义合成控制法,评估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设立对能源强度的影响效应,并分析其内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能源强度,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并且该节能效应存在政策先行和时效性特征。(2)试点政策会通过提高绿色创新、缓解融资约束、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拓展环境治理渠道,驱动试验区能源强度的下降。(3)试点政策对市场化程度较好、教育水平较高地区的节能诱发作用更强,而对市场化程度较差、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能源强度抑制作用较小,节能效应不明显。因此,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在制度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在总结现有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以能源效率提升、能源结构转型和环境治理为导向的绿色金融体系中来,为绿色创新和企业融资提供更为充分的市场化条件,这是进一步释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节能潜力的关键。
2023年08期 v.33;No.276 2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孙少岩,王笑音,高翠云
绿色信贷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然而其碳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该研究在厘清绿色信贷影响碳减排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156个城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从生产率、强度和总量三个维度实证检验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渠道和调节机制。研究发现:①绿色信贷具有碳减排效应,主要表现为显著提高全要素碳生产率和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对碳排放总量的平均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②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因区域位置、资源禀赋和金融效率差异而具有异质性。在中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金融效率较高的城市,绿色信贷在碳生产率和碳强度维度上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但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和金融效率较低的城市,绿色信贷仅能降低碳强度。③激励绿色创新和降低能源强度是绿色信贷发挥碳减排效应的有效渠道,而结构转化渠道的中介效应尚不显著。在绿色创新渠道中,绿色信贷对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程度更高,且产生了正外溢性;在能源强度渠道中,绿色信贷提高了碳排放效率,但对低碳技术的支持作用有待提升。④环境规制对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具有“正向补偿”和“负向抵消”两种调节机制,金融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水平较低时,政府加强环境规制会削弱绿色信贷对低碳经济转型的激励作用。以上结论不仅为理解绿色信贷环境效应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补充经验证据,而且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3年08期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孙少岩;王笑音;高翠云;
绿色信贷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然而其碳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该研究在厘清绿色信贷影响碳减排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156个城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从生产率、强度和总量三个维度实证检验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渠道和调节机制。研究发现:(1)绿色信贷具有碳减排效应,主要表现为显著提高全要素碳生产率和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对碳排放总量的平均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2)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因区域位置、资源禀赋和金融效率差异而具有异质性。在中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金融效率较高的城市,绿色信贷在碳生产率和碳强度维度上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但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和金融效率较低的城市,绿色信贷仅能降低碳强度。(3)激励绿色创新和降低能源强度是绿色信贷发挥碳减排效应的有效渠道,而结构转化渠道的中介效应尚不显著。在绿色创新渠道中,绿色信贷对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程度更高,且产生了正外溢性;在能源强度渠道中,绿色信贷提高了碳排放效率,但对低碳技术的支持作用有待提升。(4)环境规制对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具有“正向补偿”和“负向抵消”两种调节机制,金融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水平较低时,政府加强环境规制会削弱绿色信贷对低碳经济转型的激励作用。以上结论不仅为理解绿色信贷环境效应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补充经验证据,而且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023年08期 v.33;No.276 37-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王喆,余紫菱,马莉莉
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减碳源和增碳汇,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其建设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8个城市面板数据,首先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大层面综合评估了城市碳中和水平,进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析自贸试验区设立的低碳效应。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所在城市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的数字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内部驱动城市低碳发展;同时,政府对绿色发展的关注程度越高,使得传导机制产生的碳排放抑制作用越强、碳吸收促进作用越大,越有利于城市低碳发展。不仅如此,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碳排放抑制效应、碳吸收促进效应以及碳中和效应的发挥还会因设立批次、城市区位和城市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前两批片区、秦岭-淮河以南区域、开放程度较高城市,其低碳效应整体较为明显。进一步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针对上述相关研究发现,总结提出:作好顶层设计、发挥比较优势,梯度式推进低碳发展标杆片区;加快贸易便利化和数字金融改革,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引进高质量外资与提升监管服务效能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数字平台和自贸联盟为抓手发挥片区辐射带动效应。可见,该研究对于完善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和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3年08期 4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 王喆;余紫菱;马莉莉;
低碳发展的核心在于减碳源和增碳汇,自贸试验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试验田,其建设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7—2020年中国288个城市面板数据,首先从碳排放和碳吸收两大层面综合评估了城市碳中和水平,进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析自贸试验区设立的低碳效应。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所在城市低碳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具体来说,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可以通过提高城市的数字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从内部驱动城市低碳发展;同时,政府对绿色发展的关注程度越高,使得传导机制产生的碳排放抑制作用越强、碳吸收促进作用越大,越有利于城市低碳发展。不仅如此,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碳排放抑制效应、碳吸收促进效应以及碳中和效应的发挥还会因设立批次、城市区位和城市特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前两批片区、秦岭-淮河以南区域、开放程度较高城市,其低碳效应整体较为明显。进一步地,自贸试验区的设立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针对上述相关研究发现,总结提出:作好顶层设计、发挥比较优势,梯度式推进低碳发展标杆片区;加快贸易便利化和数字金融改革,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化与低碳化深度融合;引进高质量外资与提升监管服务效能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数字平台和自贸联盟为抓手发挥片区辐射带动效应。可见,该研究对于完善自贸试验区的建设、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和推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2023年08期 v.33;No.276 4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2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詹诗渊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虽已连续两年被纳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但依然是待审未定状态。究其原因,系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未能在既有法体系内进行统筹性规范构建。因此,作为碳排放交易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首先应明确碳排放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将碳排放权赋予用益物权属性,有益于碳排放权在一级市场上由国家分配与出让;有益于碳排放权在二级市场的流通交易与担保融资;有益于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接轨;符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目的的同时也符合法经济学学理逻辑。其次,应分三个层级分别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①一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分配制度,可参照国有建设用地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的两种分配方式。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和排放主体,可采用无偿划拨的形式分配碳排放权;而对于其他一般碳排放主体,应以有偿拍卖的形式分配碳排放权。②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制度,应侧重激发碳排放权的担保融资属性,明确碳排放权担保的法律性质为抵押或让与担保,而非质押;同时将碳排放权担保交易纳入人民银行统一动产与权利担保登记系统,统筹担保权利竞合时的权利优先顺位。③三级市场上以碳排放权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品制度,应着力发展碳排放权资产证券化和碳排放权保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最后,为抵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失灵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交易风险,应配套建立碳排放权回购投放机制和碳排放权储存借贷机制,由环境行政部门进行市场监管,并通过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给,稳定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规避短期投机行为引发的金融风险,引导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023年08期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5 ] - 詹诗渊;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虽已连续两年被纳入国务院年度立法计划,但依然是待审未定状态。究其原因,系现有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未能在既有法体系内进行统筹性规范构建。因此,作为碳排放交易制度构建的逻辑起点,首先应明确碳排放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将碳排放权赋予用益物权属性,有益于碳排放权在一级市场上由国家分配与出让;有益于碳排放权在二级市场的流通交易与担保融资;有益于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接轨;符合《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立法目的的同时也符合法经济学学理逻辑。其次,应分三个层级分别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1)一级市场上碳排放权的分配制度,可参照国有建设用地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的两种分配方式。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项目和排放主体,可采用无偿划拨的形式分配碳排放权;而对于其他一般碳排放主体,应以有偿拍卖的形式分配碳排放权。(2)二级市场上的交易制度,应侧重激发碳排放权的担保融资属性,明确碳排放权担保的法律性质为抵押或让与担保,而非质押;同时将碳排放权担保交易纳入人民银行统一动产与权利担保登记系统,统筹担保权利竞合时的权利优先顺位。(3)三级市场上以碳排放权为基础资产的金融衍生品制度,应着力发展碳排放权资产证券化和碳排放权保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最后,为抵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失灵导致的价格波动和交易风险,应配套建立碳排放权回购投放机制和碳排放权储存借贷机制,由环境行政部门进行市场监管,并通过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给,稳定碳排放权市场交易价格,规避短期投机行为引发的金融风险,引导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023年08期 v.33;No.276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苏振,郑应宏,郭峦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与数字经济具有天然适配性。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问题日益紧迫,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提供了新契机。科学评价数字经济对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有助于依托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节能减排,为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该研究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双重门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①全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研究期内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均衡”的格局。②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GWR模型结论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实现低碳绿色转型。③数字经济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存在双重门槛,且表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小于第一门槛值时,旅游发展显著正向促进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当该值处于第一和第二门槛值之间时,这种正向促进影响变小;当该值大于第二门槛值时,则为负向影响。因此,该研究建议:应加大数字经济与旅游业合理融合发展力度,培育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的旅游产品;鼓励数字经济强省对口帮扶弱省,缩小省际间旅游产业“数字鸿沟”;明确因地制宜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发挥数字经济在节能减排的最优效应;建设数字化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助力旅游业节能低碳高质量发展。
2023年08期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9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苏振;郑应宏;郭峦;
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行业,与数字经济具有天然适配性。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提升旅游业碳排放效率问题日益紧迫,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提升提供了新契机。科学评价数字经济对区域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有助于依托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节能减排,为旅游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该研究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利用地理加权回归和双重门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全国旅游业碳排放效率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在研究期内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均衡”的格局。(2)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GWR模型结论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旅游业实现低碳绿色转型。(3)数字经济对旅游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存在双重门槛,且表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小于第一门槛值时,旅游发展显著正向促进旅游业碳排放效率;当该值处于第一和第二门槛值之间时,这种正向促进影响变小;当该值大于第二门槛值时,则为负向影响。因此,该研究建议:应加大数字经济与旅游业合理融合发展力度,培育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的旅游产品;鼓励数字经济强省对口帮扶弱省,缩小省际间旅游产业“数字鸿沟”;明确因地制宜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发挥数字经济在节能减排的最优效应;建设数字化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助力旅游业节能低碳高质量发展。
2023年08期 v.33;No.276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5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李俊成,王文蔚,胡珺
绿色低碳已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鲜明底色,厘清绿色发展理念下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并适时引导纠偏,对于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聚焦企业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从异地投资的视角考察环境规制如何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首先,文中基于理论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异地投资的作用机制;其次,以2004—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伴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企业的异地投资规模显著提升。②作用机理检验显示,生产成本、技术创新水平、资产质量和市场竞争效率是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异地投资的重要机制。具体而言,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是环境规制推动企业异地投资的重要原因,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企业资产质量和市场机制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环境规制对异地投资的影响。③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在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污染行业、低活力市场和中西部地区中更为明显。该研究从资本跨区域流动的视角揭示了环境规制下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为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的政策框架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内化了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成本,受制于生产成本增加和创新能力束缚,具有逐利特质的企业更多表现为逃离管制的“逐底竞争”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创新环境规制的政策工具箱,将疏堵结合作为重点,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和更迭设备所面临的成本和不确定性,为企业的工艺改造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3年08期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李俊成;王文蔚;胡珺;
绿色低碳已成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发展的鲜明底色,厘清绿色发展理念下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并适时引导纠偏,对于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聚焦企业资本的跨区域流动,从异地投资的视角考察环境规制如何影响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首先,文中基于理论模型考察了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异地投资的作用机制;其次,以2004—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结果显示:(1)伴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企业的异地投资规模显著提升。(2)作用机理检验显示,生产成本、技术创新水平、资产质量和市场竞争效率是环境规制影响企业异地投资的重要机制。具体而言,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是环境规制推动企业异地投资的重要原因,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以及企业资产质量和市场机制的改善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减环境规制对异地投资的影响。(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企业异地投资的影响在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污染行业、低活力市场和中西部地区中更为明显。该研究从资本跨区域流动的视角揭示了环境规制下企业的资源配置策略,为进一步完善环境规制的政策框架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内化了企业环境污染的外部性成本,受制于生产成本增加和创新能力束缚,具有逐利特质的企业更多表现为逃离管制的“逐底竞争”行为。因此,政府部门应创新环境规制的政策工具箱,将疏堵结合作为重点,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和更迭设备所面临的成本和不确定性,为企业的工艺改造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积极的政策支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23年08期 v.33;No.276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要蓉蓉;郑石明;邹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人享有生活环境安全健康的权利,但不可否认的是环境不平等问题长期存在,如何在环境治理中同时实现效率与公平,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研究多从种族和收入水平角度分析环境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却较少探讨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对环境不平等的影响。为弥补这一不足,该研究基于278个地级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数据,利用威廉逊系数测度2003—2019年25个省和地区的环境不平等指数,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政策工具与环境不平等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省域环境不平等整体呈现先缓慢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东中西部地区间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同时存在环境质量改善而不平等加剧的错配现象,如何提高少数人的环境福利成为今后环境治理的重点。(2)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因具有注重公平与公众诉求的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省域环境不平等,而市场型政策工具追求治理效率的特性会使其显著加剧省域环境不平等。(3)污染水平和创新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缓解省域环境不平等;而市场型政策工具则会在低污染水平和高创新水平下,加剧环境不平等。基于上述结论,应从重视污染分配公平、设计合理的政策组合、寻找差异化治理路径等方面推进环境治理及缓解环境不平等。该研究对选择政策工具、提高政策制定能力以及消除环境不平等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3年08期 v.33;No.276 8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冯雨,王建明
通过政府规范与引导,促使企业采取绿色生产行为,对摒弃粗放式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592家制造企业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有序回归模型与链式中介模型,研究监管工具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推进效果及在推进过程中监管工具间的交互效应,并探究监管工具对企业的作用机制。实证发现:①法律法规型、行业标准型、经济激励型、宣传教育型和信息引导型五类监管工具均能促进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发生;②多元监管工具在推进企业绿色生产进程中,存在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即多元监管工具同时作用于企业绿色生产行为时,既可能产生政策合力,也会存在政策效应抵消的现象;③监管工具干预不同性质企业时,政策边际效果存在差别,而监管工具干预不同规模、地区的企业时,政策异质性不显著;④绿色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在监管工具推进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链式中介作用。在推进制造企业绿色生产的实践中,政府应拓展监管工具种类,丰富监管工具规范形式;科学评估监管工具的政策效能,发挥多元监管工具的协同效应;关注异质性企业的政策偏好,实施精准施策;准确把握监管工具的作用机制,提高监管工具的干预效率。该研究从多元监管工具政策交互的角度,科学评估多元监管工具的实施效果及监管工具间的依赖性与互动性,厘清监管工具的政策异质性与作用机制,拓展了监管政策工具的研究视域,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组合拳”政策提供参考价值。
2023年08期 10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1 ] - 冯雨;王建明;
通过政府规范与引导,促使企业采取绿色生产行为,对摒弃粗放式生产方式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592家制造企业微观调研数据,运用有序回归模型与链式中介模型,研究监管工具对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推进效果及在推进过程中监管工具间的交互效应,并探究监管工具对企业的作用机制。实证发现:(1)法律法规型、行业标准型、经济激励型、宣传教育型和信息引导型五类监管工具均能促进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发生;(2)多元监管工具在推进企业绿色生产进程中,存在互补效应和替代效应,即多元监管工具同时作用于企业绿色生产行为时,既可能产生政策合力,也会存在政策效应抵消的现象;(3)监管工具干预不同性质企业时,政策边际效果存在差别,而监管工具干预不同规模、地区的企业时,政策异质性不显著;(4)绿色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在监管工具推进企业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链式中介作用。在推进制造企业绿色生产的实践中,政府应拓展监管工具种类,丰富监管工具规范形式;科学评估监管工具的政策效能,发挥多元监管工具的协同效应;关注异质性企业的政策偏好,实施精准施策;准确把握监管工具的作用机制,提高监管工具的干预效率。该研究从多元监管工具政策交互的角度,科学评估多元监管工具的实施效果及监管工具间的依赖性与互动性,厘清监管工具的政策异质性与作用机制,拓展了监管政策工具的研究视域,为政府制定和实施“组合拳”政策提供参考价值。
2023年08期 v.33;No.276 10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沈弋,钱明,吕明晗,等
企业漂绿作为一种具有误导性的环境信息披露,扭曲了真实的绿色信号,加深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该研究采用了机器学习中较为先进的词向量技术对中国上市公司环保文本中的漂绿程度进行了测度,并讨论了中小股东监督对漂绿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监督有助于抑制企业的漂绿行为,并且这一效应在经过了PSM模型、Heckman检验、2SLS模型以及针对漂绿指标的敏感性测试等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和分析中获得如下发现:①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企业里,中小股东对漂绿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这说明降低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小股东抑制漂绿行为的重要机制。②在针对具体机制的检验中,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有赖于大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能力。在大股东控制力较强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较好;而在管理层话语权较强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较弱。③从中小股东的局限性看,研究发现中小股东有较为明显的专业局限性,这表现在具有较高环保专业性的公司里,以及在受到较多专业分析师关注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都较弱。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小股东较为明显的短视局限,具体表现为在股价表现较好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动机受到了明显的抑制。④最后,该研究进一步检验了中小股东监督的实质性效果。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监督促进了企业增加环保费用,但对环保投资和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该研究将中小股东监督与漂绿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对漂绿治理机理的认识,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一方面,中小股东本身的禀赋特征有利于其察觉企业的漂绿行为,因此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与监督治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绿色披露环境。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中小股东的监督有明显的局限性,在鼓励中小股东监督的同时,还是应该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环保监督、认证机构,积极推进包括环境审计在内的专业环境监督。
2023年08期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沈弋;钱明;吕明晗;朱佳立;
企业漂绿作为一种具有误导性的环境信息披露,扭曲了真实的绿色信号,加深了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该研究采用了机器学习中较为先进的词向量技术对中国上市公司环保文本中的漂绿程度进行了测度,并讨论了中小股东监督对漂绿行为的治理效应。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监督有助于抑制企业的漂绿行为,并且这一效应在经过了PSM模型、Heckman检验、2SLS模型以及针对漂绿指标的敏感性测试等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在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和分析中获得如下发现:(1)在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的企业里,中小股东对漂绿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这说明降低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不对称是中小股东抑制漂绿行为的重要机制。(2)在针对具体机制的检验中,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有赖于大股东对管理层的控制能力。在大股东控制力较强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较好;而在管理层话语权较强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较弱。(3)从中小股东的局限性看,研究发现中小股东有较为明显的专业局限性,这表现在具有较高环保专业性的公司里,以及在受到较多专业分析师关注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效果都较弱。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小股东较为明显的短视局限,具体表现为在股价表现较好的公司里,中小股东的监督动机受到了明显的抑制。(4)最后,该研究进一步检验了中小股东监督的实质性效果。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监督促进了企业增加环保费用,但对环保投资和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不明显。该研究将中小股东监督与漂绿联系在一起,拓展了对漂绿治理机理的认识,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意义:一方面,中小股东本身的禀赋特征有利于其察觉企业的漂绿行为,因此鼓励中小股东积极参与监督治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绿色披露环境。另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中小股东的监督有明显的局限性,在鼓励中小股东监督的同时,还是应该大力发展专业的第三方环保监督、认证机构,积极推进包括环境审计在内的专业环境监督。
2023年08期 v.33;No.276 11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李珒,赵静
随着数字技术进入政府治理、企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转型。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了环境治理模式与手段的转变和革新,促进了环境监管效率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了中国104个地级市2008—2020年的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对传统人力环境监管/督察次数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①环境治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够实现对传统人力监管的“替代”,即随着地方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所接受的上级人力监管频率将最终得到下降。②数字技术的人力监管“替代”效应可以通过对重要污染物的减排实现,数字技术应用通过对辖区污染物产生的减排效应影响上级人力监管频率。③数字技术应用对人力监管的“替代”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极大地改善了监管不充分、资源浪费与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监管效率和监管精准性的提升。研究认为:数字化时代提升环境监管效率要强化数字化环境监管能力,推动环境监管科学化水平;持续加大数字技术在生产和监管领域的应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数字技术的减排效应、增强政府获取污染信息的能力;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扩展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2023年08期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0 ] - 李珒;赵静;
随着数字技术进入政府治理、企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与转型。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了环境治理模式与手段的转变和革新,促进了环境监管效率的提升。在此背景下,采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了中国104个地级市2008—2020年的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对传统人力环境监管/督察次数的替代效应。研究发现:(1)环境治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够实现对传统人力监管的“替代”,即随着地方数字技术发展水平的提升,其所接受的上级人力监管频率将最终得到下降。(2)数字技术的人力监管“替代”效应可以通过对重要污染物的减排实现,数字技术应用通过对辖区污染物产生的减排效应影响上级人力监管频率。(3)数字技术应用对人力监管的“替代”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极大地改善了监管不充分、资源浪费与效率低的问题,实现了监管效率和监管精准性的提升。研究认为:数字化时代提升环境监管效率要强化数字化环境监管能力,推动环境监管科学化水平;持续加大数字技术在生产和监管领域的应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数字技术的减排效应、增强政府获取污染信息的能力;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扩展社会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广度与深度。
2023年08期 v.33;No.276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金祥义;张文菲;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技术红利”为企业实现绿色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提高了企业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的治理能力,形成了企业污染减排的新生动力源泉。对此,该研究结合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机器人数据库,系统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对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发展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人工智能发展产生了“机器代人”的现象,发挥了智能减排的优势,进而对不同企业的污染排放带来了异质性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用工成本削减效应、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管理效率提升效应是人工智能影响企业污染减排的具体机制,并从生产末端治理、生产前端控制、生产流程管理上实现企业减排。进一步,在考虑核心指标衡量方式、经济体量和发展政策、政策冲击影响和内生性问题等稳健性分析后,人工智能发展依然具有显著的污染减排作用,并促进了企业生产结构的优化。上述研究结论表明,人工智能为绿色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的技术交流提供了快速的通道,人工智能发展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生产结构,促进绿色技术融入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极大降低了企业的污染排放,提高了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友好程度,因此政府部门应聚焦人工智能发展领域,把握“智能热”浪潮的契机,积极引导各行业与人工智能产业相融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扩大人工智能发展产生的环保效益,为构建绿色生态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2023年08期 v.33;No.276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0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4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赵书虹;孔营营;
该研究在构建旅游经济和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2014—2020年旅游经济系统和空气质量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过程。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16个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各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差异较大,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空气质量发展指数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很强、呈无序状态。(2)研究前期和中期,除了昆明、丽江、大理的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始终高于空气质量指数,其余13个州市空气质量指数均优于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属于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型城市。(3)从耦合协调等级来看,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等级得到提高,总体趋势呈现由滇西北地区向滇中、滇西和滇西南地区递减的格局。其中,耦合协调等级比较好的州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地区,且耦合协调等级远高于滇东北、滇东南地区。(4)从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全局空间负相关,且空间分布呈随机态势,尚未形成地理上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期内16个州市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度协同增长的有3个,负向增长的有13个,说明16个州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呈现竞争强于协作的态势,区域空间整合性较弱。(5)对旅游经济和空气质量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依次是:机动车数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通过对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拟为云南省旅游经济系统和空气质量系统健康、可持续、高耦合水平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2023年08期 v.33;No.276 1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2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赵书虹,孔营营
该研究在构建旅游经济和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2014—2020年旅游经济系统和空气质量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及时空演化过程。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16个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各州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差异较大,呈现“两极分化”的发展格局;空气质量发展指数随时间变化的波动性很强、呈无序状态。②研究前期和中期,除了昆明、丽江、大理的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始终高于空气质量指数,其余13个州市空气质量指数均优于旅游经济发展指数,属于旅游经济发展滞后型城市。③从耦合协调等级来看,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等级得到提高,总体趋势呈现由滇西北地区向滇中、滇西和滇西南地区递减的格局。其中,耦合协调等级比较好的州主要集中在滇西北地区,且耦合协调等级远高于滇东北、滇东南地区。④从空间自相关来看,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上表现出全局空间负相关,且空间分布呈随机态势,尚未形成地理上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期内16个州市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度协同增长的有3个,负向增长的有13个,说明16个州市的内部空间结构呈现竞争强于协作的态势,区域空间整合性较弱。⑤对旅游经济和空气质量两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显著的因素依次是:机动车数量、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通过对云南省旅游经济与空气质量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拟为云南省旅游经济系统和空气质量系统健康、可持续、高耦合水平发展提供相应参考。
2023年08期 1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李春梅,沈文科,苏颖喆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走绿色发展道路。该研究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一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联动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 全流域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各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明显,下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最高,中游限制开发区次之,上游限制开发区最低。② 全流域限制开发区高绿色发展效率地区由集群分布向连片分布转变,效率有效地区从集中在上中游地区转变成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黄河南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显著高于黄河北岸区域。③ 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贸易开放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教投入均无法单独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形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必要条件。④ 存在4种模式可以促进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分城市类型看,环境规制+外向经济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基础动力+环境规制+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和基础动力+产业升级+科教投入联动两种模式可以助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该研究基于组态关联视角为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农业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助推绿色发展提供了建议。
2023年08期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8 ] - 李春梅;沈文科;苏颖喆;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走绿色发展道路。该研究采用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2010—2019年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36个地级市的绿色发展效率,进一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究各影响因素联动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复杂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全流域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流域内各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差异明显,下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最高,中游限制开发区次之,上游限制开发区最低。(2)全流域限制开发区高绿色发展效率地区由集群分布向连片分布转变,效率有效地区从集中在上中游地区转变成集中在中下游地区,黄河南岸限制开发区的绿色发展效率显著高于黄河北岸区域。(3)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环境规制、贸易开放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科教投入均无法单独成为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形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必要条件。(4)存在4种模式可以促进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分城市类型看,环境规制+外向经济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农业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基础动力+环境规制+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模式能够推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外向经济+产业升级联动和基础动力+产业升级+科教投入联动两种模式可以助推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的老工业基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该研究基于组态关联视角为黄河流域限制开发区农业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助推绿色发展提供了建议。
2023年08期 v.33;No.276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5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信春华,郭凤琪
水资源税制体系改革是中国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建立政策分析框架准确测度税收效应是决定税制进一步改革方向的重要依据。基于现行水资源税制体系,从政府和市场角度分析税制政策在经济系统中的传导机制,依据2018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水资源社会核算矩阵,考虑农业补贴及水体自净能力,通过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系统分析水资源税、水污染税、技术进步等不同政策情景组合将会对经济运行、社会福利、水资源保护和污染减排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①水资源税制体系可提高社会福利,抑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扩张,支持产业优化升级,虽然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在长期效应中可通过政府调控带动经济增长。②水资源税与水污染税不但可以协同促进水资源节约与水污染物减排,还能减轻单独实施各项税收对经济的负向冲击。③技术进步在减少税收对经济的负向冲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污染物处理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④高税负情景下节水减排的环境效应明显优于低税负情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冲击也与低税负情景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全面推进水资源税制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统筹税款用于水源保护及水环境治理,加大对农业及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投资,支持其改进为更有效的用水方式及污水处理技术,结合水资源税和水污染税对经济和环境的不同效果,强化两税的协同设计,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和水资源治理需求合理确定税负水平,充分利用政策组合优势制定策略。
2023年08期 16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8 ] - 信春华;郭凤琪;
水资源税制体系改革是中国绿色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建立政策分析框架准确测度税收效应是决定税制进一步改革方向的重要依据。基于现行水资源税制体系,从政府和市场角度分析税制政策在经济系统中的传导机制,依据2018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水资源社会核算矩阵,考虑农业补贴及水体自净能力,通过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系统分析水资源税、水污染税、技术进步等不同政策情景组合将会对经济运行、社会福利、水资源保护和污染减排产生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1)水资源税制体系可提高社会福利,抑制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扩张,支持产业优化升级,虽然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抑制作用,但在长期效应中可通过政府调控带动经济增长。(2)水资源税与水污染税不但可以协同促进水资源节约与水污染物减排,还能减轻单独实施各项税收对经济的负向冲击。(3)技术进步在减少税收对经济的负向冲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污染物处理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4)高税负情景下节水减排的环境效应明显优于低税负情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冲击也与低税负情景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全面推进水资源税制体系改革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统筹税款用于水源保护及水环境治理,加大对农业及高污染高耗水行业投资,支持其改进为更有效的用水方式及污水处理技术,结合水资源税和水污染税对经济和环境的不同效果,强化两税的协同设计,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和水资源治理需求合理确定税负水平,充分利用政策组合优势制定策略。
2023年08期 v.33;No.276 16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2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刘阳;张桂涛;王志远;张晓春;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商业模式,共享单车经过前几年的高速发展,目前逐渐趋于理性。由于前期的投入过多,相应的配套措施不完备,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废旧共享单车的回收严重滞后,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为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有效促进共享单车的高效回收,提升环境效益,该研究根据共享单车行业相关利益参与方的具体情况,构建了由政府、供应商、共享单车运营平台和消费者组成的四方演化博弈模型。其中:政府因其监管成本、税收及环境效益等因素自愿性选择可以采用监管或不监管的策略;供应商会因其基础收益、政府的政策性奖励及机会成本等因素自愿性选择“参与回收”策略或“不参与回收”策略;运营平台会因其基础收益、政府带来的补贴或罚金及机会成本因素自愿性选择“构建回收渠道”策略或“不构建回收渠道”策略;消费者会因其基础收益、政府的政策性奖励及机会成本等因素自愿性选择“参与回收”策略或“不参与回收”策略。该研究分析四方博弈主体的博弈过程以及稳定策略,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获得四方主体的演化路径。结果表明:政府与消费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出回收参与,而运营平台和供应商的回收参与力度与本身的利润收益率有关。政府应该将监管的费用、给予消费者的补贴等转移到提高企业收益转化率,以有效促进废旧共享单车的回收率,提升环境效益。
2023年08期 v.33;No.276 18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7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3 ] - 张雄,毛星月,柯珂,等
土地用途转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带来土地资源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双碳”目标下开展区域土地用途转换的土地资源碳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2000—2020年5期土地用途转换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研究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引致的土地资源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总碳储量减少约10.6×107 t;在不同土地用途类型中,林地碳储量占土地资源总碳储量比重最大,达到70.68%;在空间上,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高值主要集中于4大山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碳储量损失较为严重;根据PLUS模型预测的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结果,2030年湖北省各地区在生态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最大,达到7.32×109 t,高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7.02×109 t和耕地保护优先状态下的6.76×109 t。研究结论: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湖北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2030年,在自然发展状态、耕地保护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3种不同预测状态下,湖北省各地区土地用途转换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生态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增长最多,林地是湖北省各地区最主要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增长源;而耕地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下降最大。
2023年08期 193-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张雄;毛星月;柯珂;黄珂;
土地用途转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带来土地资源碳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在“双碳”目标下开展区域土地用途转换的土地资源碳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湖北省2000—2020年5期土地用途转换数据,运用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研究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引致的土地资源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总体上呈明显下降趋势;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总碳储量减少约10.6×107 t;在不同土地用途类型中,林地碳储量占土地资源总碳储量比重最大,达到70.68%;在空间上,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高值主要集中于4大山区,武汉城市圈土地资源碳储量损失较为严重;根据PLUS模型预测的湖北省土地用途转换结果,2030年湖北省各地区在生态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最大,达到7.32×109 t,高于自然发展状态下的7.02×109 t和耕地保护优先状态下的6.76×109 t。研究结论:2000—2020年湖北省土地资源碳储量总体上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湖北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致使建设用地迅速扩张,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2030年,在自然发展状态、耕地保护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3种不同预测状态下,湖北省各地区土地用途转换趋势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生态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增长最多,林地是湖北省各地区最主要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增长源;而耕地保护优先状态下的土地资源碳储量值下降最大。
2023年08期 v.33;No.276 193-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许恒周;刘璇;
土地是保障区域发展的空间载体和基础性要素,其规制效果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潜力。因此,该研究在中国特色土地制度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规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应用空间杜宾模型及并行多重中介模型实证考察土地规制及其空间策略互动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动态性和多重性的特征,二者之间存在“U”型直接影响关系且拐点值为4.833,即低水平土地规制抑制城市创新,而越过阈值的高水平土地规制能够推动城市创新。(2)地方政府策略互动情形下,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毗邻城市的土地规制对本城市创新的影响呈现与直接效应同趋势的“U”型曲线关系。(3)土地规制与当地产业结构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值为6.214,对毗邻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目前中国城市的土地规制水平尚未达到阈值,产业结构失衡现象抑制了城市创新。(4)本地土地规制与本地产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且拐点值为5.750,对毗邻城市产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相似的“U”型趋势,目前的产业集聚现象促进了城市创新。(5)产业结构和产业集聚是土地规制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传导渠道,土地规制通过二者叠加的多重效果影响城市创新,中介情境下土地规制与城市创新的“U”型直接影响拐点值为4.167,借由中介机制能更快实现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为强化土地规制对城市创新的支撑作用,需以土地规制合理阈值为约束条件,灵活把控土地管理及产业引导的范围及程度;重视空间策略互动,构建“城市联动”治理模式。
2023年08期 v.33;No.276 203-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4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