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克亮;赵斌;许如玉;
二氧化碳排放的流动性、外溢性和跨域性增加了碳减排工作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为打破碳治理行政边界,推动跨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了可行路径。该研究基于2007—2022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将国家级城市群建设视为区域一体化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级城市群主导下的区域一体化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且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碳排放强度相较于非城市群的城市平均下降22.772%。(2)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证明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降低能源消耗是区域一体化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机制。(3)区域一体化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效果在不同区域、资源禀赋、政策制度和市场环境的城市中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具体来说,在中西部地区、非资源型、低碳试点、中欧班列未开通、市场规模较小、经济增长目标较低的城市组别中,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4)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有助于降低邻近城市的碳排放强度。此外,该影响呈现空间边界衰减特征,仅在地理距离小于400 km的城市中显著为负。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地方政府应加快制定城市群协同发展规划,重视绿色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以及降低能源消耗等相关建议,以实现“一体化”与“双碳”两大发展目标的相互促进与有机联动。
2025年08期 v.35;No.300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江涛;刘晟华;覃琼霞;
对区块链碳交易中的反合作行为予以有效治理是巩固区块链碳交易联盟,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问题。研究立足于交易联盟视角,以控排企业合作策略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演化模型并结合突变理论构建基于控排企业区块链反合作行为的随机尖点突变模型,以探讨区块链碳交易中企业反合作行为的演化进程,进一步引入弹性理论,以衡量碳价与区块链成本等参数变化下的系统稳健性,最后通过数值仿真考察参数变化对弹性的影响,由此给出反合作行为治理路径。结果表明:(1)随机尖点突变模型能够有效解释区块链碳交易中的反合作行为,控排企业在合作与反合作两种稳态之间的突变由系统分歧点集合决定,政府可通过对相关参数的调控使系统状态远离分歧点集合,以达到对反合作行为的治理。(2)系统弹性越大,系统稳健性越强,但在特定情形下弹性与稳健性呈负相关,同时突变发生的临界点与弹性极值点相对应。(3)仿真结果揭示,不同系统参数变化对应弹性演化轨迹的差异性解释了系统突变程度的差异。其中,碳价、政府补贴系数和额外损失的变化对应弹性演化轨迹呈现“V”形特征,存在突变窗口,表现出短期内的突变效应,因而窗口期内的短期调控能实现对反合作行为的有效治理。而运营成本对应的弹性演化轨迹则呈现“U”形特征,表现出长期的累积效应,因此需要持续予以政策干预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性。研究对不同的系统参数在区块链反合作行为中的突变差异性进行了详细刻画,并通过仿真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反合作治理策略,进而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025年08期 v.35;No.300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邹璇;钟明志;
“双碳”目标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正面临极其严峻的碳减排挑战,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智能制造有望成为破局的关键。对此,该研究创新性地将智能制造与碳排放要素同时纳入异质性企业模型,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多重合并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系统分析了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企业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智能制造的发展显著降低了企业碳排放,智能制造水平每提升1%,企业碳排放量将下降0.618%,也即平均降低2 862.395 t。(2)稳健性检验显示,即使在考虑企业碳排放强度、更换核心变量、拓展样本年限、改用强度DID(difference-in-differences)与系统GMM(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后,基准结果依然稳健。(3)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制造可以通过绿色创新效应、控制优化效应以及数智协同效应等方式降低企业碳排放。从细化机制来看,绿色创新效应包括强化企业绿色创新驱动、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技术以及促进企业全生命周期绿色化,控制优化效应包括促进产业链控制优化与内部控制优化,数智协同效应则包括数智技术协同与数智载体协同。(4)异质性讨论发现,智能制造的碳减排效应在不同城市、企业与行业异质性特征下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因此,有关政策的实施应尽可能体现差异化,切忌“一刀切”。该研究从微观企业层面揭示了智能制造对制造业碳减排的影响与机理,为中国推动智能化技术赋能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参考,有利于中国“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
2025年08期 v.35;No.300 5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曹翔;邱丽;
企业在控排行业的进入与退出行为是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能否有效倒逼企业低碳转型的关键问题,然而现有文献对此鲜有关注。为此,该研究基于2010—2022年中国工商企业注册与注销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进入和退出控排行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总体上,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显著抑制了企业进入和退出控排行业。(2)动态分析表明,该政策在短期内对企业进入控排行业影响不显著,但促进了企业退出控排行业,而在长期中同时抑制了企业进入和退出控排行业。(3)机制分析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在短期和长期中通过政府作用中的履约成本约束、市场作用中的价格信号以及波特效应等对企业进入和退出控排行业产生异质性影响。一方面,该政策在短期内通过履约成本约束,促进企业退出控排行业;在长期中通过波特效应提高潜在企业进入技术壁垒从而抑制其进入,抵消在位企业履约成本约束从而抑制其退出。另一方面,该政策产生的低碳价信号在短期内会降低潜在企业预期收益而抑制其进入、降低在位企业减排成本从而抑制其退出;高碳价信号则会提高潜在企业预期收益促进其进入、提高在位企业减排成本从而促进其退出。无论是低碳价还是高碳价,该政策均在长期中通过波特效应提高潜在企业进入技术壁垒而抑制其进入、抵消在位企业减排成本而抑制其退出。(4)该政策不仅未产生企业向非试点地区转移的碳排放避难所效应,而且促进了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2025年08期 v.35;No.300 65-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婧;何婧;
粮食主产区农业源温室气体减排对实现中国农业部门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该研究选择排放清单法核算2003—202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采用核密度估计法、空间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研究方法,探究排放的时空异质性和演变特征,基于脱钩理论划分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农牧业产值关系矩阵。研究表明:(1)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整个研究期内呈波动下降趋势,经历了连续快速增加、小幅平稳增加、快速下降和基本稳定共4个不同阶段。(2)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类型中,甲烷排放占比最大,氧化亚氮排放占比次之,农业源二氧化碳排放占比最小。(3)粮食主产区排放量存在空间异质性,山东、四川、湖南排放量一直位居前列,辽宁、吉林排放量相对最少,研究期内高排放省份数量逐渐减少,河南、四川和湖南排放量下降最为明显,低排放省份数量逐渐增加,省份间的排放差距不断缩小。(4)排放热点地区分布范围先缩小后保持稳定,冷点地区先扩大后保持稳定。(5)排放的空间分布椭圆表现为由东向西,略有向北移动的趋势,空间分布范围不断扩张。(6)粮食主产区各省份的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农牧业产值间关系存在差异,大部分省份集中于“高产值—高排放”变化区域和“低产值—低排放”变化区域。该研究对于掌握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时空异质性特征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部门经济增长的关系,可以为农业部门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措施提供研究参考。
2025年08期 v.35;No.300 7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寒;杨琰伦;杨红强;
在“双碳”目标下,明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导致的碳泄漏程度,成为衡量该工程生态效益的关键问题。已有研究普遍忽略了工程实施与碳泄漏的因果关联,估计结果存在偏误。基于1997—2022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该研究实证检验退耕还林工程导致的碳泄漏,并在粗放和集约两个边界上探讨碳泄漏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1)样本期内,退耕还林工程存在显著的碳泄漏,这一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数量上看,工程实施导致种植业碳排放增加了8.60%;工程实施累计碳泄漏量为463.50 Mt,碳泄漏率为13.65%。(2)从作用机制看,退耕还林工程主要通过集约边界引起碳泄漏。工程导致粮食单产增加3.50%,主要通过“投入扩张”效应发挥作用,尤其是农药和灌溉,“效率提升”效应并未显现。(3)碳泄漏程度存在异质性。在粮食主产区,碳泄漏程度最为明显;粮食生产效率和土地质量越高,工程碳泄漏程度越低。上述研究发现为全面认知退耕还林工程的碳泄漏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统筹协调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08期 v.35;No.300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